七娘子
画堂银烛明如昼。
见林宗、巾垫羞蓬首。
针指花枝,线赊罗袖。
须臾两带还依旧。
劝君倒戴休令后。
也不须、更漉渊明酒。
宝箧深藏,浓香熏透。
为经十指如葱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华丽的殿堂里,明亮的烛光如同白昼一般。我看到林宗戴着头巾,却遮掩不住羞涩的脸庞。他的手指穿梭在花朵之间,线从罗袖中轻轻滑出。不一会儿,两个腰带已经缝补好了。我劝你不要将头巾反过来戴,也不要用漉网去过滤陶渊明的酒。将这些珍贵的东西深深地藏在宝箱里,用浓郁的香气熏透它们。因为经过这位手指如葱的手工,这些物品都会变得非常宝贵。
去完善
释义
1. 画堂:泛指华丽的殿堂或房屋。
2. 银烛:银色蜡烛,借指明亮的烛光。
3. 如昼:如同白昼一般明亮。
4. 林宗:即阮籍,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这里用他的名字代指其他人。
5. 巾垫:头巾,古代男子用来束发的头饰。
6. 蓬首:蓬乱的头发,形容不加修饰的发型。
7. 针指花枝:描述刺绣的场景,手指犹如绣花针般精细地描绘花朵。
8. 线赊罗袖:指在袖子边缘绣上花纹。
9. 须臾:片刻之间。
10. 两带:指腰带。
11. 倒戴:这里指把头巾颠倒佩戴,意为不拘小节。
12. 休令后:不要停下来,继续展示才艺。
13. 也不须、更漉渊明酒:表示不需要再喝陶渊明的酒来排解忧愁。
14. 宝箧:珍贵的盒子,这里比喻精美的香囊。
15. 熏透:香气浓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富丽堂皇的室内场景:明亮的画堂里,银烛闪烁如白昼;词人看到林宗——也就是自己的倒影,不禁为自己的布衣蓬首感到羞愧。然而,他的关注点很快就转移到了别处,“针指花枝,线赊罗袖”两句,生动形象地描述了闺中女子制作绣花的场景。接下来的“须臾两带还依旧”,则表达出时光荏苒、物是人非的感慨。
词的下阙转入劝诫和自省。“劝君倒戴休令后”一句,暗示着诗人劝诫自己要有自知之明,不要妄自菲薄;“也不须、更漉渊明酒”则是说,不需要像陶渊明那样隐居山林、独善其身。紧接着的“宝箧深藏,浓香熏透”,展现出诗人虽然身处世俗繁华之中,却保持着高尚的品质和高洁的志趣。最后一句“为经十指如葱手”,则以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辛勤劳作的赞美,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世界的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反省和自我审视,展现出了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处世哲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七娘子》是宋代诗人黄大临的一首词。这首词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时期,具体时间不详。在这个时期,黄大临作为一个文人,生活在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他的生活充满了曲折,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取得功名。这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也促使他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在北宋时期,词这种文学形式非常流行,许多文人都热衷于创作词。黄大临也不例外,他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拿起笔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的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创作《七娘子》时,黄大临可能正在经历人生的低谷期。他可能刚刚经历了又一次的科举失败,心情沉重。然而,他并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勇敢地面对生活的不幸,用自己的才华创作出这首感人至深的词。这首词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领悟,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