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明叔上舍归蜀
东书西向溯波行,霜冷风凄定几程。
客枕夜长熊入梦,故园春到燕来迎。
丈人山上芝堪友,西子湖边柳结情。
回首尧天乡月皎,对床那不忆难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向东行去追寻着水流的方向,感受着寒冷的霜风和无尽的旅程。
在漫长的夜晚中,旅客们枕着枕头入睡,熊进入了他们的梦境。而在家乡的春天里,燕子在等待着他们的归来。
在丈人山上,灵芝可以与人为友;在西子湖边,柳树诉说着浓厚的感情。
回想起家乡的月光是如此的明亮,面对着那张床,我们怎能忘记那些艰难的日子和亲爱的兄弟呢?
去完善
释义
1. 东书:此处指杨明叔,“东书”是杨明叔的字。
2. 西向:指杨明叔前往蜀地。
3. 溯波行:沿着水路前行。
4. 霜冷风凄:形容旅途中的寒冷环境。
5. 定几程:意为预计行程不远了。
6. 客枕夜长:离家在外的夜晚漫长。
7. 熊入梦:喻示旅途劳累。
8. 故园:家乡。
9. 春到燕来迎:春天到来时燕子会飞来迎接。
10. 丈人山:位于四川彭州的一座山。
11. 芝堪友:山中芝草可作朋友。
12. 西子湖:杭州西湖的别称。
13. 柳结情:柳树寄托情感。
14. 回首尧天乡月皎:回顾故乡明亮的月光。
15. 对床那不忆难兄:与兄弟一起回忆往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陈起为送别友人杨明叔回乡而作。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对故乡的美好回忆。首联“东书西向溯波行,霜冷风凄定几程”点明了友人离去的方向及季节特点,寓含着离别之情的悲凉;颔联“客枕夜长熊入梦,故园春到燕来迎”则通过“熊入梦”和“燕来迎”两个鲜明生动的故事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颈联“丈人山上芝堪友,西子湖边柳结情”运用想象手法,把家乡的山山水水赋予了深厚的情感色彩,更加衬托出诗人的思乡之情;尾联“回首尧天乡月皎,对床那不忆难兄”则以“对床”的回忆作结,传达出诗人对过去的美好时光的怀想以及期望与友人再次相聚的愿望。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示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强烈的个人风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杨明叔上舍归蜀》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朝末年,大约在公元1279年前后。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元朝的统治之下,但四川地区依然由宋朝残余势力控制,因此出现了许多南宋士人归蜀的现象。陈起作为南宋著名的文人、学者,他的诗歌往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民众心态。
在这段时间里,陈起的命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曾担任地方官职,但由于战乱和政治斗争,他最终选择了隐退。在这样的背景下,陈起结识了杨明叔,两人成为了朋友。杨明叔是一位有才华的文人,但他也面临着类似的政治困境。在送别杨明叔回蜀之际,陈起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充满离愁别绪的诗篇。
陈起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杨明叔的深厚情谊,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故土的热爱和对故人的怀念。此外,他还通过描绘蜀地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展现了四川地区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总的来说,这首诗是陈起在特定历史时期下对生活、友情和故乡的深深感慨,也是他对历史和文化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