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淳安好 其八
我爱淳安好,流芳踵昔人。
兴贤多上第,安老切怜贫。
更荷雨旸若,再还风俗淳。
燕毛过百岁,锡类奉君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淳安:古县名,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
2. 流芳:流传美名。
3. 踵昔人:继承前人的遗志。踵,追随;昔人,前人。
4. 兴贤:选拔和培养人才。
5. 上第:科举考试中选。
6. 安老:使老年人安心养老。
7. 怜贫:同情贫困的人。
8. 雨旸若:气候适宜。雨旸,指降雨和晴天;若,顺从。
9. 再还:重新恢复。
10. 风俗淳:民风淳朴。
11. 燕毛:比喻长寿。燕,通“宴”;毛,通“眉”。
12. 锡类:赐予恩惠。锡,赐予;类,同类之人。
13. 奉君亲:尊敬君主和父母。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我爱淳安好 其八》中,诗人陈晔通过对淳安的赞美和对往事的回忆,表达了他对这个地方的深厚情感。诗的开篇即点明主题:“我爱淳安好”,传达出诗人对淳安生活的喜爱与向往。接下来,诗人通过描述淳安的历史、文化、人才等方面的特点,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淳安图景。
在第二句“流芳踵昔人”中,诗人用“流芳”来形容淳安的历史文化传承,表示这个地方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记。同时,通过“踵昔人”这一表述,诗人暗示了淳安历史上的先贤们也为这个地方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接下来的三、四两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淳安的人才风貌和敬老济贫的传统。他提到:“兴贤多上第,安老切怜贫。” 这意味着淳安地区涌现出了许多有才干的人,他们登上了更高的学术殿堂;而当地的居民也关爱老人,体恤贫困之人,表现了淳安人的善良品质。
五、六两句,诗人则以自然界的和谐气候作为比喻,表达了希望淳安地区的社会风气能够更加纯正的美好愿望:“更荷雨旸若,再还风俗淳。” 这里的“雨旸”指的是降雨和晴天,诗人借用这两个元素,形象地表达了希望淳安地区风调雨顺、人民生活安宁的美好愿景。
最后两句,“燕毛过百岁,锡类奉君亲”,诗人则表达了对淳安地区人们健康长寿的祝福以及对父母之爱的赞美。其中,“燕毛过百岁”意为祝愿淳安的人们都能长寿,而“锡类奉君亲”则是强调要将孝道美德传承下去,表达对家庭、国家的忠诚。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淳安的风土人情和历史传统,表达了诗人对淳安的喜爱和敬仰之情。同时,诗人也希望淳安地区能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和人文氛围,并倡导孝道和家庭和谐的美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我爱淳安好 其八》是宋朝诗人陈晔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160年左右。这一时期的诗人经历了靖康之难、金兵入侵等一系列社会动荡事件。
在陈晔创作这首诗时,他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他的家乡浙江淳安遭受了战争和灾难的洗礼,家乡的亲人和朋友也因为战乱而离散。这让诗人对故乡充满了思念之情。诗人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淳安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心。
这一时期的南宋朝廷,对内政策腐败,对外妥协退让,导致了国家的衰弱和社会的动荡。在这种背景下,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同时,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唤起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而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