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怀古
大江横万里,古渡渺千秋。
浩浩波声险,苍苍天色愁。
三分归汉鼎,一水限吴州。
霸国今何在,清泉长自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长江横贯万里,古老的渡口历经千年。
浩渺的波涛汹涌激荡,苍茫的天色显得忧愁。
三分为汉朝江山,一条江水分割东吴。
曾经的霸主国度如今已不在,唯有清泉长久地流淌不息。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京口:今江苏镇江。
2. 大江:长江。
3. 横万里:形容长江源远流长。
4. 古渡:古代的渡口。
5. 渺千秋:形容时间的流逝。
6. 浩浩:波涛汹涌的样子。
7. 波声:波浪的声音。
8. 苍苍:灰白色的样子。
9. 天色:天空的颜色。
10. 三分:指历史上的三国时期。
11. 归汉鼎:指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最后归于晋朝。
12. 一水:指长江。
13. 限吴州:长江将吴州与北方的中原地区分隔开来。
14. 霸国:指曾经的强大国家。
15. 今何在:现在在哪里。
16. 清泉:清澈的泉水。
17. 长自流:长久地自然流淌。

去完善
赏析
《京口怀古》是一首描绘长江与古渡口景象的诗歌,通过波澜壮阔的江河和古老神秘的渡口,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以及历史的沧桑。诗句“浩浩波声险,苍苍天色愁”以磅礴的气势描绘了波涛汹涌的江面,呈现出无尽的忧虑与感叹。同时,作者在诗中提到了古代的三分鼎立以及一水之隔的吴州,表达了人们对古代历史、国家和民族的深深怀念。结尾则带出了人生的哲理:曾经繁荣强大的国家如今已不复存在,但清澈的泉水依然静静流淌,诉说着永恒的真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京口怀古》是唐代著名诗人戴叔伦的一首咏史抒怀诗。这首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当时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国力逐渐衰弱,社会矛盾激化。
在这个时期,戴叔伦的人生经历颇为丰富。他曾任职监察御史、抚州刺史等职,对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痛苦有着深刻的了解。他目睹了战争带来的满目疮痍,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怀古之作。
在诗歌中,戴叔伦通过对京口这一古代战场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希望人们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实现国家的和平与繁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