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送凌静之)
吴王台上雨初晴。远烟横。柳如云。门外西风,催踏马蹄尘。声断阳关人去□,遮落日,向西秦。不教容易从归程。语酸辛。黯消魂。且共一尊,相属莫辞频。
后夜月明千里隔,君忆我,我思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吴王的宫殿刚刚经历一场大雨,此时已放晴。远方的烟雾弥漫。柳树如同云朵般轻盈美丽。西风吹过门口,吹起了尘土,好像在催促着马儿向前。突然间,声音消失,就像离别的人们在走向夕阳,向西方的中国。不让这种离别轻易地开始,别离的话语中充满了酸楚与痛苦。我们共同举杯,互相倾诉不舍之情。
然后的夜晚,明月照亮了远方的路,你在想我,我也在想你。
去完善
释义
收到的内容是:《江城子(送凌静之)》崔敦礼——全文如下
吴王台上雨初晴。远烟横。柳如云。门外西风,催踏马蹄尘。声断阳关人去□,遮落日,向西秦。
不教容易从归程。语酸辛。黯消魂。且共一尊,相属莫辞频。
后夜月明千里隔,君忆我,我思君。
去完善
赏析
《江城子·送凌静之》
这是一首抒发离情别绪的词。开篇写景,借吴王台上的初晴景象、远方的烟雾和如云的柳树营造一种别离的氛围。然后以“门外西风,催踏马蹄尘”表现离别时的情景,传达出依依惜别的情感。接下来的句子以阳关古道和遮蔽落日的景象暗示友人即将踏上漫长的旅程。
下阕则直接抒发了离愁别绪。“不教容易从归程”一句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深挂念。而“且共一尊,相属莫辞频”则表示要与友人共度最后的相聚时光,以此来减轻离别的痛苦。最后两句则展望了分离后的情景,表达出双方相互思念的情感。
整首词运用生动的描绘和真挚的感情,深刻地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心境,展现了一幅幅离别场景,读来令人动容。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江城子(送凌静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朝末年,大约在公元1179年前后。此时正值国家动乱之际,金人侵略中原,战争频繁,百姓疾苦。
诗人崔敦礼在当时的背景下,经历了不少人生的起伏。他曾任江西漕使、知州等职,因为直言敢谏,忧国忧民,深受百姓爱戴。然而,也正因为他的刚直不阿,在官场受到排挤和打压,导致仕途不顺。尽管如此,崔敦礼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关注民生,关心国家大事。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时代背景纷繁复杂。一方面,朝廷内部斗争激烈,皇帝昏庸无能,宦官当权;另一方面,金兵压境,边关告急,百姓生活困苦。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崔敦礼对友人的离去感到惋惜,也对国家的命运感到忧虑。因此,这首《江城子(送凌静之)》既是送别友人,也是抒发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