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棚
未庚赫日已焚空,亭午西斋坐甑同。
横竹旋排苍叶密,小窗移在绿阴中。
情知琐碎妨新月,稍喜牵连得暑风。
分我清凉诗境界,一蝉吟到夕阳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没有阴暗的强烈阳光已充满天空,正午时和西边书房里的锅一样热。
横放的竹子迅速排列,绿叶茂密;小窗被移到绿色树荫中。
知道这些琐碎的事情会妨碍观赏新月,稍微喜欢这些联系让暑风吹来。
分享给我清凉的诗的境界,一只蝉叫直到夕阳变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未庚:农历的七月,即立秋后的一个月。这里指初秋时节。
2. 赫日:强烈的阳光。
3. 亭午:正午,中午时分。
4. 西斋:西边的小屋或书房。
5. 甑同:形容天气闷热,如同蒸笼一般。
6. 横竹:横向排列的竹子。
7. 苍叶:深绿色的叶子。
8. 小窗:窗户较小。
9. 新月:农历每月初出的月亮。
10. 分我:分享给我。
11. 诗境界:诗人创作时的精神境界。
12. 一蝉:一只蝉。
13. 夕阳红:太阳即将落下的景象,夕阳西下时的红色天空。
去完善
赏析
《凉棚》是清代诗人黄敏求的作品,通过描绘凉棚的景致和感受,表达了诗人向往宁静、清凉的生活意境。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同时,通过对凉棚环境的细腻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凉棚》是明朝诗人黄敏求的一首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明末清初,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发。作者黄敏求(约1590-约1644),字若愚,号石仓居士,浙江义乌人,生活在明朝末年,曾任湖广布政使司参议等职。
在诗人的这一时期,他经历了明朝的衰落和清军的入侵。明朝末期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内外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尤其是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北京,推翻了明朝政权,建立了大顺朝。然而,大顺朝存在短暂,很快被清军击败。黄敏求作为一个士大夫,对这些历史事件深感痛心和忧虑。
在这一特殊时期,黄敏求的生活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曾担任明朝官员,但在明朝灭亡后,他选择辞官归隐,过着耕读生活。在此期间,他关注民间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写下了许多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现实的诗篇。
在《凉棚》一诗中,黄敏求描绘了一幅田园景象,表达了他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局的忧虑。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人民的关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