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洞
古洞嵌岩活,青山气象浑。
应龙常隐处,流水不知源。
鬭险双峰秀,凌虚古木尊。
怪藤寒覆坐,修竹尽当门。
混沌谁开凿,云烟自吐吞。
深盘通海脉,横透露天痕。
日影循崖腹,泉声遶石根。
江前尘不到,物外景常存。
避地仙踪迹,清人俗梦魂。
功名归未得,回首谢岩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古洞镶嵌于岩石中,生机蓬勃;青山萦绕,气象万千。
神龙潜伏之地,流水不知源头何处。
双峰奇险秀美,古木凌空参天。
寒藤蜿蜒如怪蟒,翠竹排列似门户。
谁能劈开混沌?云雾升腾,吞吐自如。
盘山幽谷直通海,横贯天地的痕迹宛如划过天空的银河。
日光沿着悬崖挥洒,泉水在岩石间低语。
眼前尘世被隔绝,物外之境永恒不变。
避世寻仙境,忘却红尘喧嚣。
功名尚未达成,却已愿向岩门致谢告别。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龙门洞:龙门山的一处石洞,位于四川平武县境内。
2. 嵌岩:镶嵌在岩石中的洞穴。
3. 古洞:古老的洞穴。
4. 应龙: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
5. 双峰:两座山峰。
6. 怪藤:形状奇特的藤蔓。
7. 修竹:高大挺拔的竹子。
8. 海脉:海的脉搏,这里指水流。
9. 露天痕:露出天的痕迹,形容山峰高耸。
10. 日影:阳光。
11. 泉声:泉水流动的声音。
12. 江前:江边。
13. 尘不到:形容环境清净,没有世俗的烦恼。
14. 物外:超脱物质世界之外。
15. 仙踪迹:神仙留下的痕迹。
16. 清人:清心寡欲的人。
17. 俗梦魂:世俗的梦想和灵魂。
18. 功名:功业与名声。
19. 未得:没有得到。
20. 回首:回头看。
21. 岩阍:洞穴门口。
去完善
赏析
《龙门洞》这首诗描绘了龙门洞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诗中通过对古洞、青山、流水、双峰、古木、怪藤、修竹等景象的描绘,展现了龙门洞的神秘与壮观。同时,诗人还运用了一些象征手法,如应龙、仙人等,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功名利禄的淡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龙门洞》是南宋诗人冯山的作品。创作于公元1185年,正值中国历史上的南宋时期。
当时,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政治腐败,战乱频繁。而北方广大地区被金国占领,百姓生活困苦。在这个背景下,文人墨客们多以抒发壮志豪情、报国之志为创作主题。
冯山本人虽然并非朝廷显贵,但身为士人,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尊心。在他的诗篇里,常常表达出对家国山河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龙门洞》这首诗,描绘了冯山在游览龙门洞时所见到的自然景色,并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个人的志趣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感。在诗中,他写道:“龙门山高水声急,中有仙人古苔石。铁船载宝入河汉,至今凿痕成遗刻。”这段诗句寓意着国家如舟行逆水,更需奋发向前,同时也暗示了那个时代充满了动荡和变数。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南宋文人的普遍心态,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