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成都遨乐诗二十一首·二月二日游江会宝历寺

标题包含
成都遨乐诗二十一首·二月二日游江会宝历寺
昔年张复之,来乘寇乱馀。 三春虽宴赏,四野忧艰虞。 遂移踏青会,登舟恣游娱。 戒备渐解弛,人情悉安舒。 垂兹五十年,材哲不敢逾。 愚来再更朔,遽及仲春初。 彩舵列城隈,画船满江隅, 轻桡下奔濑,从舆临精庐。 因思贤守事,所作民乃孚。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过去的岁月里,张复之趁着盗贼作乱后的闲暇时光来到这里。尽管春天的宴会正在举行,但四处的忧虑依然存在。于是他们转移了踏春的地点,登上小舟尽情游玩。随着戒备逐渐放松,人们的心情也渐渐舒畅。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五十年,那些有才能的人都不敢逾越。我再一次来到了这里,时间正是仲春之初。彩色的船舵排列在城市的角落,画船挤满了江边。轻轻划着船桨,沿着湍急的溪流而下,跟随车舆来到精致的房舍。这让我想起了那些贤能的地方长官,他们的作为深得民心。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成都:四川省省会,位于四川盆地西部。 2. 田况:字端叟,号华山山人,北宋文学家,历任四川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公事等职。 3. 游江会宝历寺:指在宝历寺举办的游船聚会活动。 4. 张复之:未知具体所指,可能是一个历史人物或地方名。 5. 乘寇乱馀:意指趁着战乱平息后的闲暇时间。 6. 三春:春季三个月,即农历正月、二月、三月。 7. 宴赏:指宴会赏赐。 8. 四野:四方原野,泛指全国各地。 9. 忧艰虞:担忧国家的艰难时局。 10. 遂移踏青会:踏青会是一种民间节日活动,后来转移到游船聚会上。 11. 登舟恣游娱:登上游船尽情游玩娱乐。 12. 戒备渐解弛:意指战争戒备逐渐解除。 13. 安舒:安定舒适。 14. 垂兹五十年:这里指距离上次游船聚会已有五十年的时间。 15. 材哲:有才能和智慧的人。 16. 愚来再更朔:我来到这里再次更改月份。 17. 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 18. 彩舵列城隈:彩色船舵排列在城市的边缘。 19. 画船满江隅:画舫游船充满江边的角落。 20. 轻桡下奔濑:轻快的船桨划过湍急的江水。 21. 从舆临精庐:乘坐车辆来到精美的寺庙。 22. 贤守事:贤明的郡守所做的事。 23. 民乃孚:指人民对郡守的作为感到信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成都遨乐诗二十一首·二月二日游江会宝历寺》是宋代诗人田况的佳作,通过对古人游览江面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太平盛世的向往和对贤能政治的肯定。诗歌首先回顾了张复之在战乱时期举办的踏青盛会,尽管当时的社会环境恶劣,但人们仍然设法寻找快乐。接下来,作者描绘了五十年后的今天,人们在安全的环境中举行盛大的游江活动,画船林立,彩舵招摇,一片祥和的景象。最后,作者联想到了当年贤能的官员张复之,他的所作所为得到了百姓的拥戴和赞誉。这首诗以生动的画面展示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和对贤能政治的赞美,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社会和谐、民生安乐的关注与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成都遨乐诗二十一首·二月二日游江会宝历寺》是宋代诗人田况在公元1180年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乱、民不聊生的时期。当时金兵压境,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都受到很大影响。 诗人田况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他对国家和人民的苦难感同身受。他曾担任四川制置使等要职,对国家的军事和内政事务有着深刻的了解。在这一背景下,他创作了一系列反映民间疾苦的诗篇,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这首《成都遨乐诗二十一首·二月二日游江会宝历寺》中,田况通过对二月二日游江会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生活的同情。他在诗中写道:“锦城二月春如旧,酒国花枝满亭口。”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尽管春天来临,但仍然无法摆脱现实的困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