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
片片川罗湿露凉,染红才了染鹅黄。
花根疑是忠臣骨,开出倾心向太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束束川罗被潮湿的露水滋润,然后逐渐变为红色,再渐渐转为鹅黄色。
它的根部就像忠诚之士的骨头一样坚定,它始终面向阳光,开得十分倾心和热烈。
去完善
释义
1. 川罗:丝织品,这里指蜀葵的花瓣。
2. 湿露:露水湿润的环境。
3. 染红:蜀葵的花朵在成熟后会变成红色。
4. 鹅黄:嫩黄色,这里是形容新生的蜀葵叶子。
5. 花根:蜀葵的根部。
6. 忠臣骨:这里用忠臣的骨头比喻蜀葵的花根。
7. 倾心:全心全意地投入。
8. 太阳:象征着阳光、希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蜀葵为题,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诗人通过对蜀葵的观察和感受,表达了他对忠诚和阳光的热烈追求。首先,“片片川罗湿露凉”描述了蜀葵的花瓣在晨露中的湿润和凉爽感,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接着,“染红才了染鹅黄”则表现了蜀葵花朵颜色的丰富多样,从红色到鹅黄色,展现出生命的活力。
然后,“花根疑是忠臣骨”这句诗将蜀葵的花根比作忠诚的臣子,表达了诗人对忠诚品质的赞美。最后,“开出倾心向太阳”则是对蜀葵朝向阳光生长的赞美,象征着诗人对光明、温暖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通过蜀葵这一具体形象,传达了诗人对社会道德和个人品格的积极态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蜀葵》这首诗是南宋诗人王镃所创作的。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即南宋晚期。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受到了北方金国的威胁,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王镃的人生经历也比较曲折。他曾在朝廷任职,后因故被贬,回到家乡浙江义乌。在故乡的日子里,他过着平静的田园生活,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和农家生活的诗篇。
王镃的这一首诗《蜀葵》,以蜀葵作为象征,表达了诗人的理想与追求。蜀葵是一种生长于中国西部四川地区的植物,它的花朵色彩艳丽,象征着顽强不屈的精神。在诗中,诗人通过赞美蜀葵的美丽和高洁,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