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镜铭
有古菱花,物来斯现。
演若倍瞻,仰山亲荐。
迷悟虽殊,寒光不变。
恶像弗祛,丽质奚羡。
历照千差,肯随物转。
觑破前尘,是谁对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有种叫做“菱花”的物品,它一出现就能让人们感受到它的存在。
如同戏剧中的人物角色,在山水之间展现出自己的风采,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荐。
无论是觉悟还是迷惑,菱花的美丽光辉都不会改变。
面对丑陋的形象,人们也不会去羡慕它的美丽品质。
历经岁月的磨练,菱花依旧能坚定的保持自我,不随外界事物的变化而改变。
看破了过去的浮华,又是谁能在面前面对这一切呢?
去完善
释义
1. 古菱花:古代的镜子,这里指古镜。
2. 物来斯现:指一切事物都在镜子中显现出来。
3. 演若倍瞻:演若是佛教用语,意为“显得”;倍是“更加”的意思;瞻是“看”的意思。这句话意思是显得更加明显地看到。
4. 仰山亲荐:仰山,指高山;荐,意为“呈现”。这句话的意思是,高山本身亲自呈现出其壮丽景色。
5. 迷悟虽殊:迷,指迷茫;悟,指领悟。这句话是说,无论是迷茫还是领悟,都有很大的差别。
6. 恶像弗祛:恶像,指丑陋的形象;弗祛,意为“无法去除”。这句话意思是,即使有丑陋的形象出现,也无法掩盖镜子的美好。
7. 丽质奚羡:丽质,美好的质地;奚羡,为何羡慕。这句话意思是,为什么要羡慕那美好的质地呢?
8. 历照千差:历照,经历过各种照射;千差,指各种差异。这句话是说,这面古镜经历过各种各样的照射,显现出各种不同的差异。
9. 肯随物转:肯,愿意;随物转,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这句话意思是不愿意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本质。
10. 觑破前尘:觑破,看破;前尘,过去的往事。这句话意思是,看清了过去的事情。
11. 是谁对面:是谁,指镜子;对面,指对着镜子。这句话意思是,对着镜子的人是谁呢?
去完善
赏析
《古镜铭》是释慧方的一首以古镜为象征的诗。诗人用古菱花作为比喻,以古镜的特性来揭示人生的哲理。
首联“有古菱花,物来斯现”,描述古镜的映射功能,如菱花般能够清晰地呈现万事万物。这是古镜本身的特性,无论好坏善恶,只要出现在镜子面前,都会被如实反映出来。
颔联“演若倍瞻,仰山亲荐”,是对古镜映射功能的进一步强调。任何事物在古镜面前都会得到放大和加倍的观察,无论是被赞美的还是被质疑的,都被清晰地呈现出来。这寓意着真实的世界是没有偏袒的,一切现象都将被公正地看待。
颈联“迷悟虽殊,寒光不变”,指出古镜的特性不会因为事物的变化而改变。迷惘与醒悟虽然表现不同,但古镜都能够如实反映,而且始终保持着冷峻、纯净的光芒。这说明真理是恒定的,不因个体的感知而发生变化。
尾联“恶像弗祛,丽质奚羡”,强调古镜的价值不在于其本身的美丑,而在于它能够真实地映照事物。即使是丑陋的事物也不能让古镜失去其价值,因为它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职责——如实反映世界。
总之,《古镜铭》通过描绘古镜的特点,揭示了人生中的许多哲理。诗人告诫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地看待世间百态,无论面对什么困境,都要坚守自己的信仰,不受外界影响。这首诗传达了深刻的人生智慧,给人以警醒和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古镜铭》是唐代著名诗人、佛教高僧释慧方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歌颂了古镜的光明和智慧,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见解。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8世纪中叶,即唐朝中期。
在创作《古镜铭》时,释慧方已经是一位具有丰富阅历的高僧。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由于对佛学有着深厚的兴趣,他在青年时期便出家为僧,开始了自己的修行生涯。在这期间,他游历各地,参访名师,逐渐成为了一位佛学造诣高深的僧人。
唐朝中期,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在这个时期,佛教得到了朝廷的支持,僧人的生活也相对安逸。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使得佛教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在这种背景下,释慧方通过《古镜铭》表达了人们对智慧和平静的向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