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后秋兴八首八月初二日闻警而作·其六

标题包含
后秋兴八首八月初二日闻警而作·其六
吴侬看镜约梳头,野老壶浆洁早秋。 小队谁教投刃去,胡兵翻为倒戈愁。 争言残羯同江鼠,忍见遗黎逐海鸥。 京口偏师初破竹,荡船木杮下苏州。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钱谦益(1582年-1664年),字受之,号牧斋,又号蒙叟、绛云老人,南直隶苏州府常熟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人。明末清初著名文人,曾任崇祯朝礼部尚书。 钱谦益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钱世扬是一...查看更多
二三旧友
去完善

译文
江南女子相约梳妆照镜,田野老人准备清美的早餐。 一群小兵被谁指引上前,面对敌军却担忧翻为倒戈。 他们争说敌人和河豚一样渺小,却忍受看见难民追逐海鸥的生活。 京口的军队刚刚破敌得胜,顺水乘舟而下抵达苏州。
二三旧友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吴侬:指江南地区的百姓。 2. 野老:指乡村的老人。 3. 小队:这里指小股部队。 4. 投刃:形容士兵投入战斗。 5. 胡兵:指外族军队。 6. 残羯:指残余的敌人。 7. 江鼠:一种水老鼠,这里用来形容敌人的弱小。 8. 遗黎:指战后幸存下来的百姓。 9. 京口:今江苏镇江,这里是古代军事重镇。 10. 偏师:指非主力部队。 11. 破竹:比喻战事顺利,迅速取得胜利。 12. 荡船:指被击溃的敌船。 13. 木杮:指砍伐树木制成的船只,这里用来形容敌人的船只。 14. 下苏州:指敌军败退至苏州一带。
二三旧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当时江南一带的战乱景象。开篇两句,“吴侬看镜约梳头,野老壶浆洁早秋”,形象地描述了战争中的百姓生活,以梳头的细节表现了人们在战乱中仍然保持日常生活的坚韧精神。接着,诗人通过“小队谁教投刃去,胡兵翻为倒戈愁”,表现出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在接下来的“争言残羯同江鼠,忍见遗黎逐海鸥”中,诗人表达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人们面对灾难时的无奈。最后,“京口偏师初破竹,荡船木杮下苏州”则描绘了战争的暂时胜利,预示著和平的希望。全诗情感丰富,语言优美,展现了诗人深刻的观察力和敏锐的艺术表现力。
二三旧友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后秋兴八首·八月初二日闻警而作·其六》是清代著名文人钱谦益创作的一组诗中的第六首。这首诗创作于明朝末年,时局动荡,清军入侵,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危机之中。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间段里,钱谦益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他曾任明朝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要职,但在崇祯皇帝自缢后,他选择了投降清朝,后来又被任命为清朝的礼部侍郎。这一人生经历使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危机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这个特殊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明末的农民起义和清军的入侵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此外,当时的知识分子也对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深感忧虑。在这种背景下,钱谦益的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现实的不满。
二三旧友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