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碧堂
十一年如一欠伸,今朝又得快登临。
半城杨柳春风满,四野桑麻雨露深。
槛外翠峰重入眼,樽前白发遂惊心。
感今怀昔凭栏处,不觉崦嵫日已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十一年过去了,今天终于又可以登上高楼欣赏美景。
半个城市都是春天的气息,杨柳拂面,四野的桑叶和麻叶都充满生机。
栏杆外的青山重新映入眼帘,眼前的白发让我心生感慨。
感叹时光荏苒,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要落山了。
去完善
释义
1. 横碧堂:此处并无确指的地点,应为诗人的想象之地。
2. 欠伸:意指伸懒腰或疲倦而想伸展身体。此处以比喻过去困顿的日子。
3. 登临:登上高处观赏景色。此处表达诗人对现在美好生活的赞美。
4. 杨柳:一种常见的树木,随风摇曳的姿态常被人们描绘成春天的象征。
5. 桑麻:桑树和麻,分别用来养蚕和制作衣物等。这里代表农业繁荣的景象。
6. 雨露深:形容雨水滋润大地,万物生长繁茂的状态。
7. 槛外:门槛之外,通常指的是户外。
8. 翠峰:绿色的群山。
9. 樽前:古代文人喜欢喝酒并欣赏美景,所以把酒称为樽。“樽前”即饮酒前的情景。
10. 白发遂惊心:随着时间的流逝,头发逐渐变白,诗人以此来表达时间的流逝与感慨。
11. 感今怀昔:既有对现状的欣喜也有对过去的回忆。
12. 凭栏处:依靠在栏杆上观察远方。
13. 崦嵫日已沈:崦嵫山是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日落的地方。诗人用此来形容时间已经不早了。
去完善
赏析
《横碧堂》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诗人以横碧堂为切入点,通过描写周边的景色,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与诗人的感慨之情。在诗人眼中,十一年似乎只是弹指一挥间,今天又得以快登临。此时正是春天,万物复苏,杨柳依依,绿意盎然,仿佛整个城市都弥漫着春天的气息。而田野里的桑麻,在雨露的滋润下,更是显得生机勃发。诗人借此表达出他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此外,诗人还描绘了横碧堂外的青山翠峰,这些景色让他产生了“樽前白发遂惊心”的感受。这里可能是诗人对自己年老的感慨,也可能是对时光流逝的无奈。然而,在诗的结尾部分,诗人并没有沉溺于消极的情绪,而是选择了积极的面对,他站在横碧堂的栏杆前,感受着此时的美景,不禁感叹光阴似箭,太阳已经渐渐落下了地平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横碧堂》是南宋诗人吴渊的作品。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年)。此时,距离南宋灭亡还有几十年,但朝廷已经逐渐腐朽,内外矛盾日益激化。
在吴渊的人生经历方面,他在年轻时就颇有才学,受到皇帝的赏识,被任命为官员。然而,随着政治环境的恶化,他的官职不断变动,先后担任过多个地方的知州。在这个过程中,他目睹了民间的疾苦,对社会的弊端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关怀。
从时代背景来看,南宋时期,虽然经济和文化繁荣,但由于政治腐败、军事软弱,整个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尤其是金国对南宋的不断侵略,使得南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社会环境对吴渊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成为了一位关注国家命运和社会民生的诗人。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