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
微云疎雨一分月,折苇枯荷强半秋。
犹有远禽飞不尽,急翻孤影暮江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稀疏的云彩和细雨映射出一轮明月,折倒的芦苇与枯萎的荷叶已过了大半秋天。还有远方的飞鸟尚未飞尽,快速地掠过夕阳下的江面,投下孤独的影子。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微云:淡薄的云层。
2. 疎雨:稀疏的雨点。
3. 一分:一丝,一点儿。
4. 折苇:折断的芦苇。
5. 枯荷:枯萎的荷叶。
6. 强半:大半。
7. 远禽:远方的飞鸟。
8. 急翻:迅速翻动。
9. 孤影:孤单的影子。
10. 暮江头:傍晚的江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眼中宁静而萧瑟的秋日景象。首句“微云疎雨一分月”,通过描述天空中的微云、稀疏的雨水以及一分的月光,渲染出宁静的氛围。同时,“微云”和“疎雨”传达了秋天天气转凉的特征,为下文铺垫了基调。
第二句“折苇枯荷强半秋”,将秋天的元素进一步丰富化。诗人通过观察“折苇”和“枯荷”这两个具体的景物,强调了秋天是生物凋敝的季节,表达了深沉的秋意。同时,“强半秋”则暗示了秋天已过去大半,进一步增强了季节感。
第三句“犹有远禽飞不尽”,通过描述仍在飞翔的远处的鸟儿,揭示了生命的活力并未因秋天的到来而消逝。诗人以这样的视角看待生命,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
最后一句“急翻孤影暮江头”,通过描写傍晚时分,江水与天空之间的倒影,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孤独与宁静的感觉。同时,“急翻”二字表现了江水滔滔不绝的景象,深化了画面的动态感。
综上所述,这首《即事》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人生感悟。在萧瑟的秋天中,他发现了生命的活力,表现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即事》是南宋诗人郑清之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36年,正值南宋末期。当时金国灭亡,蒙古大军南下,南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局势动荡不安。
在这一特殊时期,郑清之的人生经历也颇为坎坷。他曾历任地方官吏,因才干出众而受到皇帝的赏识。然而,由于政治斗争的复杂和朝廷内部的腐败,郑清之在仕途上屡遭挫折。他的忠诚与担当,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在时代的背景下,南宋末年是一个民族危亡、社会动荡的时期。蒙古铁骑南侵,南宋王朝无力抵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同时,朝政腐朽,权臣当道,百姓疾苦无人关心。在这样的环境中,郑清之深感忧国忧民的责任,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忧虑和期盼。
总的来说,《即事》这首诗是郑清之在南宋末年的时代背景下,结合自己人生际遇有感而发之作。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内心对国家的担忧和对民众生活的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