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溪
源分春谷边,来此自溪徼。
雪冻泛其流,潄玉鸣于沼。
晴光荡霞影,白浪浮天杪。
水木助清翠,景物随昏晓。
汀沙翠荇长,酒市青旗小。
凭槛立津亭,归心逐飞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光映照在分春谷旁,我们沿着溪流而来。
河流在冰雪覆盖下流淌,如同漱玉般在沼泽中发出声响。
晴天时阳光洒在水面上,荡起一片霞影,白浪在天空的边际翻涌。
周围的水木更添清新的绿意,景致随着黄昏和清晨的变化而变化。
河滩上的沙子翠绿,水中的荇草长势繁茂,岸边的小酒馆彩旗飘飘。
我在渡口的长亭倚栏而立,思念之情犹如天空飞翔的鸟儿,欲归不能。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宛溪:即安徽宣城境内的宛溪河,因上游有宛溪山而得名。
2. 春谷:指宣城附近的桃花潭。
3. 溪徼(jiào):指靠近水源的偏远地区。
4. 雪冻:形容河水在寒冷天气下冻结的情况。
5. 潄玉:指水流激荡发出的声音。
6. 沼:池塘。
7. 晴光:晴朗的阳光。
8. 霞影:晚霞的倒影。
9. 天杪(miǎo):天际。
10. 木:树木。
11. 助:增添。
12. 随:随着。
13. 昏晓:黄昏与黎明。
14. 汀沙:水边的沙滩。
15. 翠荇(xìng):绿色的荇菜。
16. 酒市:卖酒的集市。
17. 青旗:酒家的青色旗帜。
18. 立:站立。
19. 津亭:渡口边的亭子。
20. 归心:思乡之情。
21. 飞鸟:飞翔的鸟群。
去完善
赏析
《宛溪》是唐代诗人苏为的一首描绘溪流风光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水源、水流、光照、植物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宛溪的美丽景象和诗人的心境。
首联“源分春谷边,来此自溪徼”,点明了宛溪的源头所在,描述了溪水从山谷流入溪流的景象。这里使用了“分”和“来此”两个动词,形象地表现了水的流动。
颔联“雪冻泛其流,漱玉鸣于沼”,描述了溪水在寒冷的季节依然流淌,经过沼泽地带时发出如玉般清脆的声音。这里使用了“雪冻”和“漱玉”两个比喻,突出了溪水的清澈和声音的美妙。
颈联“晴光荡霞影,白浪浮天杪”,描绘了晴天阳光照射在水面上形成的波光粼粼的景象,以及溪水溅起的白色浪花漂浮在天际的美景。这里使用了“晴光”和“白浪”两个名词,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尾联“汀沙翠荇长,酒市青旗小。凭槛立津亭,归心逐飞鸟”,描述了溪边的沙滩和绿草丛生,以及岸边的酒市和小小的青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站在渡口亭前,望着远方的飞鸟,心生归乡的渴望。这里使用“汀沙”和“翠荇”两个名词,以及“青旗”这一意象,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宛溪》是北宋诗人苏为的杰作,创作于公元1085年。这一年,苏为被任命为颍州知府,他来到这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感受到了宛溪的自然风光之美,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歌。
在这段时间里,苏为的人生际遇可谓跌宕起伏。他在科场上屡试不第,后来通过门荫入仕,历任多地官员。在任期间,他廉洁奉公,关心百姓疾苦,深受百姓爱戴。然而,他的正直也让他饱受挫折,多次受到政敌的排挤和陷害。
当时,北宋正处于王安石变法时期。王安石的变法旨在改变北宋社会积贫积弱的局面,但由于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遭到了强烈的反对。苏为虽不是变法的坚定支持者,但他对王安石的改革精神表示了尊重和理解。因此,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新政的期待和支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