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作
爱重八九月,登高上下楼。
林红云白处,寒濑泊渔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喜爱和尊重八月和九月,爬到高处和低处。树林里红叶和白桦相映成趣,寒冷的瀑布边停靠着渔船。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邵武:古代地名,位于今福建省福州市境内;
2. 爱重:珍爱、重视;
3. 八九月:指农历八月和九月,是秋天的时候;
4. 登高:在秋季时攀登高处,赏景祈福的民间习俗;
5. 上下楼:指楼房的高层和底层;
6. 林红云白处:指秋天的树林呈现出红黄相间,云朵如絮般的景象;
7. 寒濑:寒冷的山泉;
8. 泊渔舟:停泊的渔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苏为的一首描绘秋景的诗。诗中作者以八月和九月(农历)作为时间节点,表达了对秋天深深的喜爱。接着描述了登上高楼,俯视远方,只见树林的红色和云朵的白色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此外,河边还停靠着渔舟,显得更加宁静和美好。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秋天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邵武作》是唐代诗人苏为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此时正值唐朝盛世的末期,社会矛盾逐渐显现。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苏为正担任邵武(今福建邵武市)的地方官员。他在任期内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对民间疾苦有深刻的认识。这一时期,苏为人际关系复杂,官场斗争激烈,但他依然保持着清正廉洁的品质,对民众尽职尽责。
与此同时,天宝年间唐朝的社会背景也非常复杂。当时,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但在表面上歌舞升平的背后,各种社会矛盾逐渐积累,尤其是土地问题和官僚腐败问题日益严重。这些矛盾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使唐朝由盛转衰。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为创作了《邵武作》这首诗歌,通过对邵武地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