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化成圩

标题包含
化成圩
下田怜沮泽,环堤圪成雉。 尧汤水旱时,蓄泄得专利。 泥资数斗沃,场谢千金贵。 何物代天工,嘉此老农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田野间种植庄稼的地方,环绕着堤坝形成了一片池塘。 每逢尧舜时代的旱涝时期,这里的蓄水和排水都得到了专有的好处。 泥土的价值如同装满了几斗的肥沃土壤,稻场的丰收价值堪比千金。 什么东西能够代替天工,那正是我们赞扬的老农民的智慧啊!
去完善
释义
1. 下田:指田地较低洼之处。 2. 沮泽:指水草丛生的沼泽地带。 3. 环堤:环绕田地的堤坝。 4. 圪:用作动词,指构筑堤坝。 5. 成雉:指堤坝形状如鸡雏,这里用来形容堤坝的形态。 6. 尧汤水旱时:引用了历史上的尧舜禹时代,那时常常发生水旱灾害。 7. 蓄泄:蓄水与排水。 8. 专利:独享的利益。这里指的是农民可以独自控制灌溉和排涝的问题。 9. 泥资数斗沃:用肥沃的泥土培育农田。 10. 场谢千金贵:指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昂贵。 11. 何物代天工:意思是有什么东西能够代替大自然的恩赐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农民在雨季利用地势低洼处围堤筑坝,形成蓄水农田(化为圩),以供干旱季节灌溉庄稼的情景。诗人通过赞美这种农业智慧来揭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诗中“下田怜沮泽”描述了农田在雨季积水时的场景,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农民劳作艰辛的同情。接下来,“环堤圪成雉”一句揭示了农民的聪明才智——修建堤坝、围成蓄水农田。这样的做法在“尧汤水旱时”的气候变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实现了灌溉、排涝的功能,保证了庄稼的丰收。 诗的后两句则通过具体的数据突出了化为圩的重要性和价值——“泥资数斗沃,场谢千金贵”。由于有了化为圩的存在,土地得到了肥沃的淤泥滋养,农作物收成丰厚,价格高昂。 最后两句“何物代天工,嘉此老农智”是整首诗的高潮部分,赞美了农民的智慧和能力。他们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模仿大自然的规律,创造出了宝贵的农业财富。这种对人类智慧和劳动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化成圩》是明朝诗人苏为的一首描绘乡村生活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初年(约14世纪)。 在明朝初年,中国刚刚经历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乱和动荡,民众渴望安宁的生活。苏为作为一名文人,他的生活也深受战乱影响。然而,他在自己的家乡——化成圩,看到了希望和生机。 化成圩位于江南地区,这里风景优美,人民勤劳朴实。在这个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所繁荣。村民们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这与当时战乱的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苏为在这首诗中,通过对化成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场景,以及村头巷尾的生活场景。这些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展示了明朝初期江南地区的乡村风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