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胡教授山庵见访归韵
因赴山中约,归途带暝痕。
禽声沉众树,人影背孤村。
雾起寒城里,江流古岸根。
行吟多得句,知欲与谁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因为要赶赴山中的约定,归途中带着暮色的痕迹。
鸟鸣声隐没在树林中,人的身影远离孤独的小村。
雾气升起在这寒冷的城镇里,江水流动在古老的河岸源头。
边走边吟唱,得到许多句子,却知道要与谁分享呢?
去完善
释义
1. 因:因为。
2. 赴:前往。
3. 中:内,里面。
4. 约:约定;约会。
5. 归途:回归的路程或历程。
6. 带:携带。
7. 暝:黄昏;天色昏暗。
8. 禽:鸟兽的总名。
9. 沉:没入水中。
10. 众:众多。
11. 人影:人的影子。
12. 背:指离开,离群。
13. 孤村:孤独的小村庄。
14. 雾起:雾气升腾。
15. 寒城:寒冷的城市。
16. 江流:江水的流动。
17. 古岸:古老的河岸。
18. 根:根基。
19. 行吟:边走边唱。
20. 多得句:得到的句子多。
21. 知欲:懂得欲望。
22. 与谁论:和谁说。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与友人赴约山中的诗。在诗中,诗人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出自己在归途中所感受到的意境。首先,诗人在“因赴山中约,归途带暝痕”中描述了因应友人的邀请而前往山中赴约,并在归途中看到暮色渐浓的景象。其次,在“禽声沉众树,人影背孤村”中,诗人通过聆听鸟鸣和观察行人,表达了他在旅途中所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此外,“雾起寒城里,江流古岸根”则描绘了诗人所处环境的寒冷和江流的深沉,表现出了诗人在旅途中所感受的氛围。最后,“行吟多得句,知欲与谁论”则是诗人对自己在旅途中所得诗句的感慨,表明了他渴望与他人分享自己创作的心情。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所思所想,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胡教授山庵见访归韵》是南宋诗人释圆悟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大约是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的宋朝分为北宋(960-1127年)和南宋(1127-1279年)两个阶段。而释圆悟所在的南宋时期,正值金、元两国的战乱之际,社会动荡不安。
释圆悟作为一位僧人,他的人生际遇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在这个时期,由于战乱的破坏,许多寺院被毁,僧侣的生活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然而,释圆悟并未因此放弃修行,他继续在寺院中诵经礼佛,传承佛法。他的诗作中,往往透露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法的虔诚信仰。
在《和胡教授山庵见访归韵》这首诗中,释圆悟描绘了与胡教授在山庵相见的场景,以及他们谈论佛法的情景。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僧人与文人之间的交流与友谊,以及在战乱时期,他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与坚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