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大帽山

标题包含
大帽山
众山皆弭伏,独让此峰尊。 绝顶时犹雨,中林昼亦昏。 逆风松势偃,触石水声喧。 定有幽栖者,何因得晤言。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众多山峰都低头屈服,只有这座山峰独自昂首挺立。 巅峰之上依然下着小雨,森林之中白天也显得昏暗。 松树在逆风中弯下了腰,流水碰到石头发出喧嚣的声音。 山中必定有隐士居住,怎么才能与他们交谈呢?
去完善
释义
大帽山: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境内,又称大雄宝殿,海拔136.4米,为赣江水系与湘江水系的分水岭。 释圆悟:唐代高僧,生卒年不详,曾住持大帽山崇福寺。 众山皆弭伏,独让此峰尊:这句意思是众多山脉都向大帽山俯首称臣,唯有这座山峰最为尊贵。弭伏,指投降、顺服。尊,指尊贵。 绝顶时犹雨,中林昼亦昏:这句描述了山顶天气多变的景象,即使在白天也可能下雨,树林深处光线昏暗。绝顶,指最高点。时犹雨,指时常下雨。中林,指树林深处。昼亦昏,指白天也光线昏暗。 逆风松势偃,触石水声喧:这两句描绘了山中松树在逆风中的姿态以及水流触碰石头发出的声音。逆风,指对着风向的地方。松势偃,形容松树在风中摇曳的姿态。触石,指水流碰到石头。水声喧,形容水流撞击石头的声音很大。 定有幽栖者,何因得晤言:这两句表达了作者猜测在山中一定有人隐居,自己希望能与他们交流切磋的心情。幽栖者,指在山中隐居的人。何因,指什么原因。得晤言,指有机会交流沟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大帽山的独特景致与气氛,表现出诗人对于大自然深厚的热爱和崇敬。开篇两句“众山皆弭伏,独让此峰尊”,以对比的手法,突出大帽山的雄伟壮观和高耸入云,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接下来的四句分别描述了山上各种自然景象:“绝顶时犹雨,中林昼亦昏。逆风松势偃,触石水声喧。”从山顶的阴雨到树林中的昏暗,再到逆风中的松树以及触击石头发出声音的流水,诗人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立体、多层次的画面,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最后两句则流露出诗人的好奇与期待:“定有幽栖者,何因得晤言。”他猜测山中一定有隐士居住,渴望与他们交流思想,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反映出他追求与智者沟通的精神需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出大帽山的壮丽景观和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隐逸生活和与人交流的热切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大帽山》是宋代高僧释圆悟的一首五言绝句,见于《五灯会元》卷十九。这首诗描绘了深山古寺的宁静景色和诗人在此修行的禅意心境。 创作时间方面,该诗作于北宋末年或南宋初期(约公元11世纪至12世纪),正是中国禅宗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诗人释圆悟是云门宗的高僧,以博学多才、机锋犀利而著名。他的诗歌创作往往富有哲理,表达出对自然、人生的独特见解。 关于作者的人生际遇,释圆悟年轻时曾在家乡杭州一带游学,后出家为僧,遍访名山大川,潜心钻研佛学经典。他曾在庐山、洞庭湖等地修行,最终成为云门宗的一代宗师。释圆悟的修行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诗歌作品也充分展示了他丰富的阅历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时代背景方面,当时正值宋金对峙时期,国家政治动荡,战乱频繁。然而,佛教在中国民间仍具有广泛的影响,许多士人、百姓都寄希望于禅宗的顿悟法门,以求心灵慰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释圆悟的诗作既表现出他对禅宗修行的虔诚,也传达出他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