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渡
桥巷低临水,数家深掩门。
路穷生寂寞,人渡更黄昏。
风色占帆席,潮痕认柳根。
岸回林影暝,渔火满沙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桥梁和街道低矮地靠近水面,几户人家紧闭着深宅大院。
在道路尽头显得格外寂静落寞,人们过桥时夜色更深。
风力影响着船帆,潮水冲刷过的岸边留下了柳树的痕迹。
沿岸曲折处树林的影子逐渐昏暗,渔村的灯火映满了沙滩。
去完善
释义
1. 低:低下,靠近水边。
2. 临:靠近。
3. 数家:几家。
4. 深:深深地。
5. 掩门:关闭门户。
6. 路穷:道路走到了尽头。
7. 风色:风向。
8. 占:观察、预测。
9. 帆席:帆船的船帆。
10. 潮痕:潮水的痕迹。
11. 认:辨认。
12. 柳根:柳树根部。
13. 岸回:岸边转弯处。
14. 林影:树林的影子。
15. 暝:昏暗,这里指日落后的昏暗景象。
16. 渔火:渔民在船上燃烧的火光。
17. 沙村:沙滩边的村庄。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晚渡景象的古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通过景物描写,展现了傍晚时分,人们从水路归家的场景。
首先,“桥巷低临水,数家深掩门”两句,描述了渡口附近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狭窄的巷子、临近水面的桥梁,以及门前紧闭的人家,构成了一个静谧而和谐的晚渡背景。
接下来,“路穷生寂寞,人渡更黄昏”两句,表现了诗人在暮色中的感受。因为道路尽头产生了一种孤独感,当人们开始渡河时,天色更加昏暗,这种氛围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忙碌。
然后,“风色占帆席,潮痕认柳根”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晚渡的景象。风吹过帆席,波涛拍打岸边,痕迹清晰地印在柳树上。这里的风色、帆席、潮痕和柳根,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水乡画卷。
最后,“岸回林影暝,渔火满沙村”两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更远处的岸边。随着夜幕降临,树林的影子渐渐模糊,渔船上的灯火照亮了整个沙村。这是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对晚渡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渡口附近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晚渡画面。诗人巧妙地运用各种元素,让读者感受到了浓郁的诗意和生活情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晚渡》是南宋著名诗僧释圆悟的一首描绘江上夜泊景象的佳作。此诗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释圆悟在江南一带云游之际。当时南宋政权偏安一隅,政治相对稳定,佛教文化在社会上仍有较高的地位。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释圆悟正值壮年,游历四方,体验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和生活风情。他在诗歌中表达了身处自然的宁静与超脱之情,以及漂泊江湖的悠然自得。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忧国忧民之心。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南宋与金国的和战局势仍然紧张,但江南地区相对安宁。禅宗文化在当时非常流行,许多文人墨客纷纷参禅论道,探讨人生哲理。释圆悟作为一位禅师,通过自己的诗句传达了禅宗的智慧和对世界的独到见解。这首《晚渡》正是他在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