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洛城秋砧

标题包含
洛城秋砧
三川水上秋砧发,五凤楼前明月新。 谁为秋砧明月夜,洛阳城里更愁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徐凝(约公元813年-约公元907年),字不详,号凝,唐朝诗人。他原籍为睦州新安(今浙江建德市)人,后迁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市)。 徐凝年轻时曾游历长安、洛阳等地,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他的诗才横溢,尤...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三条河流上的秋风敲响着木鱼声,五凤楼前的明月正冉冉升起。 有谁能在明亮的月光下听到这秋风敲响的木鱼声?在洛阳城中的人们更加多愁善感了。
去完善
释义
1. 洛城:指洛阳,位于河南省洛阳市。 2. 秋砧:秋季的捣衣声,这里指制衣时捣衣的声音,通常象征离别的情景。 3. 三川水:此处指流经洛阳的三条河:伊河、洛河和瀍河。 4. 五凤楼:中国古代建筑名,洛阳皇宫中的主要建筑之一。
去完善
赏析
《洛城秋砧》是一首描绘洛阳城秋天的诗。诗人以“三川水上秋砧发”开篇,描绘了秋天里河面上的砧声,这是洛阳城的特有景象。接下来,诗人用“五凤楼前明月新”描绘了洛阳城的夜晚,月光洒在五凤楼上,显得格外明亮。 诗的第三句“谁为秋砧明月夜”是一个疑问句,表达了诗人对秋砧明月之夜的好奇。最后一句“洛阳城里更愁人”则揭示了这首诗的主题:洛阳城里的百姓在听到秋天的砧声、看到明亮的月光时,会感到更加忧愁。 整体来看,《洛城秋砧》通过描绘洛阳城秋天的景象,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忧虑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洛城秋砧》是唐代诗人徐凝的一首描绘秋天景象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800年至810年之间,此时唐朝已经进入了晚唐时期。这个时期的诗人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社会矛盾激化的时代,他们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担忧。 徐凝在这个时期的生活并不平静。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及第。这使得他对自己的人生前途感到迷茫,也对当时的科举制度产生了质疑。然而,他在文学上的才华却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尤其是他的诗才,使得他在当时被誉为“才子”。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社会政治形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皇帝的昏庸无能和宦官的专权,唐朝的国力日渐衰弱。此外,各地藩镇的割据势力也逐渐崛起,使得国家的统一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这些时代的背景,都为徐凝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洛城秋砧》这首诗歌中,徐凝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际遇的无常和对时局的忧虑。他用“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句,表达了自己虽然身处困境,但依然保持清白之心的坚定信念。这也是他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中,为自己寻找的一种心灵的慰藉。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