槿花
绮霞初结处,珠露未晞时。
宝树宁三尺,华灯更九枝。
亭亭方自喜,黯黯却成悲。
欲作处烟散,犹怜反照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瑰丽的晚霞刚聚在一起,晶莹的露水尚未消散。
珍贵的树木虽仅三尺高,华丽的灯光却有九个分支。
直立于地的花儿正自得欢喜,暗地里却酝酿着悲伤。
想化作烟雾散去,却又留恋夕阳的余晖迟迟不愿离去。

去完善
释义
"绮霞初结处,珠露未晞时":意思是美丽的晚霞刚刚散去的时候,晨露还没有被阳光晒干。其中"绮霞"是指漂亮的晚霞,"晞"是晒干的意思。
"宝树宁三尺,华灯更九枝":意思是有珍贵的树木也只有三尺高,而华丽的灯却有九个分支。其中"宝树"指的是珍贵的树木,"宁"是古代表示推测的副词,"三尺"是古时候对树木的高度的描述,"华灯"指华丽的灯具。
"亭亭方自喜,黯黯却成悲":意即事物刚刚开始发展的时候,自我感觉良好;而当它开始走向衰落时,却感到悲哀。其中"亭亭"形容事物刚刚开始发展的样子,"方"是"刚刚"的意思,"自喜"是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黯黯"则形容事物走向衰落的状态,"却"有转折的意思,"成悲"是说感到悲伤。
"欲作处烟散,犹怜反照迟":意思是想要让烟雾消散,但是还留恋那迟迟不落的夕阳。其中"欲作处烟散"是说想要让烟雾消散,"犹怜"表示还留恋某种事物,"反照"指的是夕阳或晚霞。

去完善
赏析
《槿花》是宋代诗人钱惟演所著。此诗描绘了槿花在晨曦时分的美景,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生命的感慨。诗句“绮霞初结处,珠露未晞时”描绘了槿花盛开的景象,阳光穿过晨霞洒落在花瓣上,露水还未被晒干。诗人以“宝树宁三尺,华灯更九枝”来形容槿花的美丽和繁茂,虽然槿树的身躯并不高大,但它开出的花朵犹如华丽的灯光般璀璨夺目。
接下来的两句,“亭亭方自喜,黯黯却成悲”中,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槿花从盛放到凋谢的过程。起初,槿花独自盛开,显得非常骄傲;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逐渐凋零,变得黯然失色,令人感到悲伤。最后两句,“欲作处烟散,犹怜反照迟”,意味着槿花即将消失,就像炊烟散去一样,但诗人仍然对它散发出的微弱光芒表示怜惜。整首诗通过观察槿花的生长和衰败过程,揭示了生命短暂的无奈,并传达出珍惜时光、把握当下的生活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槿花》是北宋著名文人钱惟演的一首描绘秋日槿花的诗作。此诗创作于公元980年左右的五代十国时期。这个时期,华夏大地饱受战乱、动荡,民生疾苦。然而,在这种背景下,钱惟演凭借其才华横溢和对人生深刻洞察,写出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篇。
在那个时候,钱惟演的身份地位较高,他曾是南唐的重要官员,后投奔宋太宗,被封为翰林学士。然而,高处不胜寒,在这名利场中,他的心境并非始终愉悦。面对繁重的政务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他有着深深的忧虑。这种忧虑反映在他对槿花的描述上:“槿花易衰歇,岁晚共长愁。”
尽管生活多有不易,但他仍然保持一颗热爱自然、渴望和谐之心。诗中的“槿花”象征着短暂而绚烂的美好,唤起人们对生命中美好时光的珍视。他用这首《槿花》传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叹,希望人们能够珍惜当下,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