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邓慎思未试即事杂书率用秋日同文馆为首句三首 其二

标题包含
和邓慎思未试即事杂书率用秋日同文馆为首句三首 其二
莫以多为赘,须知寸有长。 抡才何济济,顾我独凉凉。 雷雨龙皆起,江湖鱼两忘。 攀依聊假手,贤立本无方。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不用太在意自己的不足,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尽管人才众多,但依旧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无论是雷电还是江流,都有各自的使命和目标。需要帮助时,可以依靠别人,因为真正有才能的人无须依赖他人。
去完善
释义
1. "莫以多为赘":赘,多余、累赘之意。该句意思是不要认为拥有的东西太多是多余的或累赘的。 2. "须知寸有长":意思是要了解虽然表面看似微不足道的地方也有其长处和优点。 3. "抡才何济济":抡,选拔;济济,众多的样子。这句话是说,选拔人才的过程是非常激烈的竞争。 4. "顾我独凉凉":凉,孤单、冷清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反观自己,却感到形单影只,冷冷清清。 5. "雷雨龙皆起":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意指英才齐聚如同雷雨中的群龙奔腾而出。 6. "江湖鱼两忘":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仕途的淡泊,以及向往一种忘我的生活状态。 7. "攀依聊假手":攀依,攀附依靠;假手,借助他人之手。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但同时也强调这只是暂时的权宜之计。 8. "贤立本无方":贤立,贤能之人建功立业;无方,无法预知。这句话表示,对于贤能之人来说,他们的成就不是事先安排好的,而是由他们自己创造的。
去完善
赏析
《和邓慎思未试即事杂书率用秋日同文馆为首句三首 其二》这首诗的作者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诗人李公麟。在这首诗中,李公麟表达了自己对于科举选拔制度的看法以及个人的际遇之感。 诗的开头两句“莫以多为赘,须知寸有长”,作者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观点:不要认为别人的优点是多余的,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这两句诗强调了个体差异和人无完人的道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 接下来的两句“抡才何济济,顾我独凉凉”,描述了科举选拔的盛况和自己的处境。在选拔过程中,众多才子济济一堂,而自己却感到孤独和冷清。这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认可和对科举制度的不满。 接下来的两句“雷雨龙皆起,江湖鱼两忘”,比喻了科举选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像雷雨中的神龙苏醒,江湖中的鱼儿纷纷涌现。这表达了诗人对科举选拔的热烈氛围的描绘,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关注。 最后两句“攀依聊假手,贤立本无方”,表达了诗人对科举选拔的看法。他认为,人们依靠科举选拔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但这并不是唯一的途径。真正的人才并不需要依赖这种制度来展现自己的才能。这两句诗揭示了诗人对科举制度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个人才能的自信。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作者对科举选拔制度的思考和个人命运的感慨。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和对现实生活的清醒认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和邓慎思未试即事杂书率用秋日同文馆为首句三首 其二》出自北宋时期著名文人、书画家李公麟之手。公元1049年,李公麟生于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 在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宋仁宗下诏开科取士,广泛选拔人才。二十岁的李公麟赴汴京应试,此次科举考试的主考官是欧阳修,副主考为梅尧臣。欧阳修和梅尧臣的文采皆横溢,鉴赏力极强。经他们的筛选,当时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子。遗憾的是,才华横溢的李公麟却名落孙山。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