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竹
满地槐花有底忙,我无题目可商量。
呼童遍洗庭前竹,冷眼相看到雪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满地的槐花究竟在忙碌什么呢,我没有什么话题可以与之讨论。
呼唤童子清洗庭院前的竹子,用冷静的眼光去看待它们度过风雪与寒霜。
去完善
释义
1. 洗竹:诗人以“洗竹”为题,表达了对竹子的赞美与欣赏。
2. 有底忙:指为何如此忙碌。此处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槐花的繁茂景象。
3. 商量:此处的意思是寻求解决办法或者商量事情。
4. 呼童:叫来家里的童子或小厮。
5. 冷眼相看:以冷静的眼光看待事物发展变化。
6. 雪霜:比喻冬天的寒冷环境。
去完善
赏析
《洗竹》是南宋诗人钱时的作品,此诗通过对庭前洗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超脱世俗纷扰、追求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首句“满地槐花有底忙”以槐花铺满地的景象引出世事纷繁的话题,暗示人们都在为了生活忙碌奔波,却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的真正价值。
次句“我无题目可商量”表明诗人自己并没有被世俗琐事所困扰,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想。
第三句“呼童遍洗庭前竹”描述了诗人吩咐童仆清洗庭院前的竹子这一场景,暗示诗人渴望通过洗涤竹子的方式,达到净化心灵、涤除杂念的目的。
尾句“冷眼相看到雪霜”则以竹子的成长过程为喻,表达出诗人面对困境和挑战时,依然能保持冷静的心态和高尚的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洗竹》是南宋诗人钱时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南宋理宗年间(公元1225-1264年),钱时生活在这个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历史动荡期,北方的金国逐渐衰落,而蒙古帝国开始崛起并南侵。南宋政府为了巩固政权,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由于政治腐败和军事上的劣势,这些努力收效甚微。
钱时,浙江龙泉人,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他目睹了国家的衰败和社会的矛盾。他年轻时曾担任过地方官吏,后因不满现实而辞官回乡,潜心研究儒家经典。在文学创作上,钱时崇尚“文以载道”,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他的作品多以反映社会现实为主题。
在这首诗《洗竹》中,钱时通过对竹子清洁、翠绿的特点的赞美,表达了对清廉正直人格的追求。同时,竹子作为中国的象征之一,也隐含了诗人在国家危难之际对民族精神的呼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