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朔中即事

标题包含
朔中即事
关门南北杂戎夷,草木秋来即出师。落日风沙长暝早, 自古边功何不立,汉家中外自相疑。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频,字德新,唐宣宗大中元年(857年)进士。他的生平事迹主要如下: 1. 早年经历:李频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他年轻时曾游学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为日后的文学成就打下了坚实的...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在关门的北南两边,混杂着戎夷之人,到了秋天,草木都开始枯黄,这时便要开始军事行动。夕阳西下,风沙茫茫,夜幕早早降临。自古以来,边疆的战事就没有停过,汉朝内部的冲突与外界的猜忌始终存在。
去完善
释义
《朔中即事》注释: 1. 朔中:北方边疆地区。这里指唐代北方边疆。 2. 关门:边境的关门。这里指唐朝的边防关卡。 3. 杂戎夷:指各种少数民族。戎夷,古代对少数民族的泛称。 4. 草木秋来即出师:秋天草木枯黄时,唐军就会出兵征战。 5. 落日风沙长暝早:描写边塞风光,太阳落山后,风沙漫天,夜幕早早降临。 6. 自古边功何不立:自古以来,边疆地区的战功为何难以建立? 7. 汉家中外自相疑:朝廷内外,对于边境战事的看法互相猜疑。
去完善
赏析
《朔中即事》这首诗描绘了边疆的风貌和战争的紧张氛围。诗的首联“关门南北杂戎夷,草木秋来即出师”,诗人用"关门"这个意象,暗示出了朔中的边疆地理位置。同时通过“南北杂戎夷”展示了地域的辽阔与民族的多样性。而“草木秋来即出师”一句则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频繁程度。颔联“落日风沙长暝早,自古边功何不立”则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的氛围和环境,表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颈联“汉家中外自相疑”则反映出统治者内部的矛盾,加深了战争的悲剧色彩。全诗以描绘战争和地理环境为主,通过对环境和人心状态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朔中即事》是唐朝诗人李频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唐德宗贞元年间(785年-805年)。这一时期,唐朝国势渐衰,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在个人生活中,李频先后担任过多个地方官职,其中包括山南东道节度使幕府的从事、汉州刺史等。他关心民生疾苦,勤于政事,致力于改善民生。然而,由于时局动荡,他的努力往往难以取得显著的成效。在这种背景下,李频写下了这首描绘边塞风光和抒发自己忧虑的诗篇。 在时代背景方面,贞元年间唐朝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在内忧方面,藩镇割据愈演愈烈,朝廷与藩镇的矛盾不断激化;在外患方面,吐蕃、回纥等少数民族势力对唐朝边境的侵扰也日益严重。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李频创作《朔中即事》的历史环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