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蜀州吴廷珍太守
红旆前驱一舍间,里闾相望俗安闲。
春风城郭千家柳,落日楼台四面山。
南亩劝耕丹诏远,北堂侍膳彩衣斑。
梁园倦客思归久,五马何时命驾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红色的旗子在前面引导,行进约一里地后,村庄之间可以相互望见,人们生活得安定悠闲。春风吹过城市和乡村,柳树生长得繁茂;夕阳下的楼宇和山峰在四周环绕。南方的土地需要耕种,皇帝颁发的诏书也传达着这样的信息;北方的厨房内,正在为老人准备美食。我这样一个疲惫的游人在梁园思念家乡已经很久了,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去呢?
去完善
释义
1. 蜀州:即今四川省成都市。
2. 吴廷珍:唐朝的一位官员,曾任蜀州刺史。
3. 红旆:指红色的旗帜。
4. 里闾:指乡村的街坊。
5. 安闲:安静舒适。
6. 春风城郭:意指春天的城市风貌。
7. 千家柳:形容柳树很多。
8. 落日楼台:指太阳即将落下的楼宇。
9. 南亩劝耕:鼓励农民在南边的田地里耕种。
10. 丹诏:皇帝的诏书。
11. 北堂侍膳:指在北堂侍奉母亲的膳食。
12. 彩衣斑:彩色斑斓的衣服,此处代指孝服。
13. 梁园倦客:诗人自比,表达想回家的愿望。
14. 五马:古代太守出行时乘坐的五匹马拉的车子。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范祖禹的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和谐安宁的蜀州景象。诗的开头以“红旆前驱一舍间”点出太守的到来,使百姓欢欣鼓舞,表现出官民之间的融洽关系。接着通过描述“里闾相望俗安闲”、“春风城郭千家柳”、“落日楼台四面山”的景象,展现了蜀州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使人仿佛置身于其中。紧接着作者又以“南亩劝耕丹诏远”、“北堂侍膳彩衣斑”描述太守体恤百姓,关注农耕和孝道,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结尾处,诗人以“梁园倦客思归久”表达了自己渴望回到故乡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对吴廷珍太守治理有方的赞美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景交融,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又有对百姓生活的关心,充分展示了范祖禹作为一位教育家的忧国忧民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蜀州吴廷珍太守》是北宋诗人范祖禹(961-1008年)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75年,时值北宋初年,赵匡胤建立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开始了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
范祖禹此时正值青年,已崭露头角,成为朝廷官员。然而,他在任职期间,深感官场腐败,民生疾苦,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担忧。这时,他结识了蜀州(今四川崇州市)的太守吴廷珍,两人志同道合,共同关心国家命运。于是,范祖禹写下了这首诗歌,寄托自己对国家和友人的深情厚谊。
在北宋初期,虽然政权稳固,但社会经济尚未完全恢复,民间疾苦仍在。范祖禹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士人,他以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朋友之间深厚友谊的怀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