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观寂照蒲萄

标题包含
观寂照蒲萄
阿师已把书为画,俗客那知色是空。却忆西湖酒醒处,一棚凉影卧秋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阿师已将书籍视为画卷,普通游客怎知颜色即空灵。回想在西湖饮酒醒来的地方,一道凉荫躺在秋风里。
去完善
释义
1. 阿师:佛教中,对年长或有德之僧人的尊称。这里指绘画的僧人。 2. 已:已经。 3. 书为画:将文字写成画作。这里指用葡萄藤蔓书写经文。 4. 俗客:凡夫俗子,一般的人。 5. 那:同“哪”。 6. 色是空:源自佛教教义,认为一切物质现象(色)都是空的,并无实存。 7. 却忆:回忆。 8. 西湖:位于浙江杭州,有赏荷观柳的景点。 9. 酒醒处:喝酒清醒的地方。 10. 一棚:一处葡萄架。 11. 凉影:清凉的影子,形容风吹过葡萄叶产生的凉爽感觉。 12. 卧秋风:在秋天的风中休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观寂照蒲萄》,作者鲜于枢是中国元朝的一位著名文人。他在这首诗中通过对寂静照葡萄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首先,诗人通过“阿师已把书为画,俗客那知色是空”这一句,强调了画作的艺术魅力和哲理深度。这里的“阿师”指的是绘画大师,他们能将书中的故事情节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技艺让普通的观赏者惊叹不已。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观点,即生活中的种种色彩在画作中都得到了升华,成为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存在。这也反映了诗人在欣赏画作时的一种超脱心境,以及对人生哲学的深度思考。 其次,诗人通过“却忆西湖酒醒处,一棚凉影卧秋风”这一句,巧妙地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眼前的景色联系起来。这句诗意味着,诗人想起了自己在西湖边上饮酒醉后的情景,那时候的他躺在葡萄架下,享受着秋天的凉爽和宁静。这样的回忆让诗人感受到了人生的美好,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寂静照葡萄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生活、艺术的独到见解和深沉感慨。他既赞美了艺术家的才华,又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观寂照蒲萄》出自元代诗人鲜于枢之手。创作时间为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左右。在这一年里,鲜于枢作为文人雅士,流连于市井之间,观察着民生百态,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风格。鲜于枢以其雄浑的笔力和深沉的情感将佛教哲理和生活场景融入诗篇之中,寓意深刻。 在当时,元朝虽然已经统一了中原,但百姓的生活并不富裕。战乱过后,城市凋敝,百业待兴。鲜于枢亲眼目睹了民间疾苦,他在诗中感叹百姓生活的艰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佛家的敬仰之情。诗人认为,佛家思想可以帮助人们在苦难中寻求解脱,实现心灵的升华。 总的来说,《观寂照蒲萄》这首诗是鲜于枢在这一时期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关爱和对佛教的信仰。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