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雨
乍觉尘香动,风前细若缫。
无声犹似雪,得润已如膏。
美利存南亩,余滋付小桃。
谁知青皡德,意不为嬉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刚开始感受到尘土中散发出香气,微风轻拂犹如丝线般细腻。虽然没有声音,却如同雪花飘落;得到了滋润,就如同涂抹了油脂。美好的利益存在于农田之中,其余的养分就交给小桃树吧。谁又知道这春天的美德呢?它们的用意并不在于嬉戏和游玩。
去完善
释义
《初雨》:宋时韩琦所作。
1. 乍觉尘香动,风前细若缫。
注释:
“乍”:忽然;刚刚。
“尘香”:尘土混入香气,代指春天的气息。
“动”:传递、传来的意思。
“细若缫”:形容春雨之细腻如蚕丝般细腻。“缫”即抽丝剥茧的意思。
2. 无声犹似雪,得润已如膏。
注释:
“无声”:用雪来比喻春雨的静谧。
“犹似雪”:像雪一样安静。
“得润”:得到润泽。
“已如膏”:立即变得像油脂一样光滑湿润。
3. 美利存南亩,余滋付小桃。
注释:
“美利”:指对农作物的美好利益。
“南亩”:指农田。
“余滋”:剩余的水分。
“小桃”:桃花,这里主要是指桃树。
4. 谁知青皡德,意不为嬉遨。
注释:
“青皡”:传说中的一种鸟,这种鸟常常引导雨水滋润万物。
“德”:道德、美德。这里作动词,意为施德。
“意不为嬉遨”:表达的是鸟儿并非随意嬉戏,而是出于乐于助人的品质。
去完善
赏析
《初雨》是北宋名臣韩琦创作的一首描绘春雨的诗。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春雨降临后的大地景象以及诗人对春雨的赞美之情。
首联“乍觉尘香动,风前细若缫”,描述了诗人感受到空气中的尘土被雨水冲刷后的清新气味,比喻为微风中飘动的蚕丝般细腻的春雨。通过“动”和“细若缫”这两个词,形象地传达了春雨悄无声息滋润大地的意境。
颔联“无声犹似雪,得润已如膏”,进一步表现了春雨的特性和影响。诗人将春雨比作无声的雪花,表明其宁静而不张扬的特点;同时又形容春雨得到滋润的地方就像涂抹了油脂一样光滑,暗示春雨对大地万物的滋养作用。
颈联“美利存南亩,余滋付小桃”,表达了诗人对春雨产生的美好利益的珍视和对小桃树的关爱。春雨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特别是南方的水稻,这是美的利益;同时,春雨也给小桃树带来了滋润,使它们茁壮成长。
尾联“谁知青皡德,意不为嬉遨”,则表达了对春雨所象征的道德精神的赞美。诗人认为,人们往往只看到春雨带来的美丽景色和物质利益,而忽视了春雨无私润泽万物的精神品质。这种品质与古人崇尚的青昊大帝(苍天)的德行相吻合,表现出了诗人对春雨深厚的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初雨》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韩琦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五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038年至1075年之间,正值北宋仁宗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
在这段时间里,韩琦曾担任多个要职,如枢密使、尚书令等,他不仅政治才能出众,而且在文学方面也造诣颇深。他关心民生疾苦,主张改革,为北宋王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崇尚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国情怀。文人墨客们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态度。韩琦也不例外,他在这首诗中通过对春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