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柱观
听钟到灵观,仙子喜相寻。茅洞几千载,水声寒至今。
读碑丹井上,坐石涧亭阴。清兴未云尽,烟霞生夕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聆听钟声飘至灵山寺庙,仙女欣喜地前来相聚。这座茅草屋洞穴已存在数千年之久,依然能听到那潺潺流水之声,清澈寒冷。阅读碑文,立于丹井之旁,坐在涧亭的石凳下纳凉。诗意未尽,烟雾和霞光已在傍晚的树林间升起。
去完善
释义
1. 灵观:指诗人所游览的天柱观。
2. 仙子:此处指道教神仙。
3. 茅洞:指天宝观的古老道观。
4. 丹井:指炼丹的井。
5. 涧亭:指山间的小亭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诗人游览天柱观的过程为主线,展现出一幅幽静而富于仙气的山林景象。开篇的“听钟到灵观”,借钟声引导读者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反映出诗人寻仙访道的意图。接下来的“仙子喜相寻”,通过仙人形象来描绘出庙宇的神秘氛围。紧接着的“茅洞几千载,水声寒至今”,描写了古老茅屋和涓涓流水的景象,使人仿佛置身于与世隔绝的仙境。
“读碑丹井上,坐石涧亭阴”两句中,诗人把阅读石碑、丹井的行为融入自然景致之中,并在涧亭阴影下休憩,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尾联的“清兴未云尽,烟霞生夕林”,把诗意推向高潮,通过对傍晚时分烟霞萦绕的景象描绘,展现出诗人流连于此美景流连忘返的心情,同时也暗示出本次游历即将结束,诗人将带着无限美好的回忆离开这片仙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天柱观》是唐代诗人李郢创作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文化艺术发展迅速,诗歌创作尤为兴盛。李郢生活在这个时代,他的一生都在追求文学创作,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在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李郢游历了中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其中包括天柱观。天柱观位于安徽潜山,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道观,因山中有一石柱而得名。在这次游历过程中,李郢被天柱观的壮丽景色深深吸引,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游天柱观》。
在创作这首诗时,李郢正值壮年,他在诗歌创作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尽管他的才情得到了世人的认可,但他并没有因此获得功名。这使他更加向往远离尘世的隐居生活,这也体现在他的许多作品中。
此外,唐朝时期,道教在我国兴起,成为了人们信仰的一种宗教。当时的皇帝对道教十分重视,修建了许多道观。因此,李郢在游历天柱观时,感受到了浓厚的道教氛围,这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