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塞下曲

标题包含
塞下曲
勒兵辽水边,风急卷旌旃。绝塞阴无草,平沙去尽天。 下营看斗建,传号信狼烟。圣代书青史,当时破虏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率领部队来到辽河之滨,狂风席卷战旗。 遥远的边疆一片萧条,荒漠尽头即是无际的天边。 扎营驻军观察星辰排列,传递信号点燃烽火。 在国泰民安的时代,这些事迹被载入史册,成为当年打败敌人的光荣岁月。
去完善
释义
《塞下曲》刘驾 1. 勒兵:指挥军队。 2. 辽水:古水名,在今辽宁省东部。 3. 卷旌旃:指风吹动旗帜。 4. 绝塞:遥远的边塞。 5. 无草:没有草木,形容环境恶劣。 6. 平沙:平坦的沙漠。 7. 去尽天:天与地平线相接,形容广阔无际。 8. 斗建:指北斗星的位置,古代用以确定方向和时间。 9. 狼烟: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 10. 圣代:盛世。 11. 书青史:记载于史册。 12. 破虏年:战胜敌寇的年代。
去完善
赏析
《塞下曲》刘驾的这首诗歌以壮丽的边塞景象开篇,展现了古代边疆战场的辽阔与荒凉。“勒兵辽水边,风急卷旌旃”生动描绘了将士们严阵以待的场景。而“绝塞阴无草,平沙去尽天”则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恶劣,以及在这种环境中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 接下来的诗句中,“下营看斗建,传号信狼烟”描述了古代军队在战斗前的准备工作,以及对战争状况的传递方式。这些细节展示了中国古代战争的真实面貌。 最后两句“圣代书青史,当时破虏年”则表达了诗人的期望:希望朝廷能够铭记这场胜利的战争,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于和平的期盼。整首诗歌通过对边疆战场的描绘,以及战争的紧张气氛,展现了古代军人的英勇形象和崇高的爱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塞下曲》是唐代诗人刘驾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唐贞元年间(公元785年-805年),当时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社会矛盾激化,战争频仍。 在这个时期,刘驾的生活并不宽裕,他经常出入酒楼、茶肆,与酒徒诗友相聚,其作品多反映民间疾苦和社会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塞下曲》,描绘了边疆戍卒的艰辛生活和英勇抗击外敌的决心。 此外,唐德宗在位期间,虽然政治相对清明,但宦官权力逐渐崛起,地方藩镇割据势力依然存在,朝政渐趋腐败。这种时代背景也影响了刘驾的诗风,使其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