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杂咏下 睡足亭

标题包含
杂咏下 睡足亭
露重宿妆凝,地偏春睡足。 卜夜到横参,却须高举烛。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洪适(1074年-1135年),字景伯,号盘洲老人,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他是北宋末南宋初的一位著名文人、政治家。 洪适出身于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洪皓曾任礼部尚书,母亲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女儿。他自幼聪...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露重使妆容凝结,地处偏远春天可以安心睡觉。 午夜已到星星闪,需点起高高的蜡烛。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露重:指露水很重。 2. 宿妆凝:指隔夜的妆容凝固。 3. 地偏:指地理位置偏远。 4. 春睡足:形容在春天里睡眠充足。 5. 卜夜:指夜间占卜时间。 6. 横参:指横星中的参星,古代用来判断季节和时间。 7. 高举烛:指点燃高处的蜡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洪适所作,题为《杂咏下 睡足亭》。诗中描绘了在春天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独自在“睡足亭”的情景。 首句“露重宿妆凝”描述的是春天的夜晚,露水很重,仿佛凝结在了诗人的妆容上。这一句通过描绘自然的景象,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氛围。 接着,“地偏春睡足”则表达出诗人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这里的春天显得格外宁静和舒适,让人能够尽情地享受睡眠。这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欣赏,也透露出一种远离喧嚣、回归宁静的愿望。 然后,“卜夜到横参”意味着诗人在这宁静的夜晚中,从晚上一直待到半夜时分。“卜夜”指的是占卜夜色,此处用来形容时间的推移,表达了诗人沉浸在美丽夜景中的愉悦心情。而“横参”是指星空中横着的参星,这里用来看时间,暗示夜深了。 最后,“却须高举烛”则是说,尽管夜晚已经很深,诗人仍然需要点起高高的蜡烛来照亮四周。这句诗表现了诗人面对美好夜景时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对未来的期待与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春天夜晚景色的描绘,以及诗人在其中所感受到的宁静与愉悦,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时间的描绘,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杂咏下 睡足亭》是宋代诗人洪适创作的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末年,即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洪适正值壮年,担任官职,由于他的政治观念和现实社会的冲突,使得他的官途并不平坦。这使得他对自然景致产生了深深的眷恋,并将这种情感融入到诗歌创作中。 在北宋末年,社会矛盾激化,政治腐败严重,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国家正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然而,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洪适却能通过观察自然、描绘景观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