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王威古
三十羽林将,出身常事边。
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
插羽两相顾,鸣弓新上弦。
射麋入深谷,饮马投荒泉。
马上共倾酒,野中聊割鲜。
相看未及饮,杂虏寇幽燕。
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天。
长驱救东北,战解城亦全。
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三十名勇敢将领,他们的人生大多在边疆度过。当春天的风轻轻吹过,他们骑著骏马,英姿勃发。他们将箭插入箭筒,拉满弓,瞄准远处的猎物。他们追逐著奔跑的麋鹿,找到一处山谷,把马儿带入荒泉处饮水。他们在马背上分享美酒,而在荒野中一起分享刚刚捕捉的新鲜肉食。正当他们想要畅饮一番的时候,突然传来警报,有敌军来袭击了幽燕地区。
烽火熊熊燃起,敌人的烟尘笼罩了天空。他们迅速组织起来,驱逐敌军,保卫家园。在一场激战之后,不仅成功击退敌人,甚至连被侵犯的城市也得以保全。自古以來,為國家赴湯蹈火,正是英雄們所應該追求的目標。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三十羽林将:王威古是三十岁的年轻将领。羽林将,指皇帝的禁卫军将领。
2. 出身常事边:指王威古常年在边疆作战。
3. 春风吹浅草:描绘春天的景象。
4. 猎骑何翩翩:形容打猎队伍的壮观场面。
5. 插羽两相顾:形容将士们准备就绪。插羽,指箭矢。
6. 鸣弓新上弦:拉开弓箭准备射击。
7. 射麋入深谷:指射杀麋鹿。
8. 饮马投荒泉:把马牵到泉水边饮水。
9. 马上共倾酒:在马上一起喝酒。
10. 野中聊割鲜:在野外分食新鲜的野味。
11. 相看未及饮:还没来得及喝酒,突然有敌情。
12. 杂虏寇幽燕:指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
13. 烽火去不息:战事紧张,烽火不断。
14. 胡尘高际天:敌人的兵马如同尘土般遮天蔽日。
15. 长驱救东北:迅速赶往东北地区支援。
16. 战解城亦全:战争结束后,城市得以保全。
17. 报国行赴难:为国家赴汤蹈火,义不容辞。
18. 古来皆共然:自古以来,人们都为国家和民族赴汤蹈火。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戍边生活的边塞诗,诗人在此表现出一种激昂的壮志豪情。诗篇首先以细致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春天猎骑图:“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两个画面相互照应,生动地展现出驰骋疆场的豪情壮志。接下来的“插羽两相顾,鸣弓新上弦”和“射麋入深谷,饮马投荒泉”,既表现出战士的勇猛无畏,也展现了他们日常生活的艰辛。诗人巧妙地描绘出在紧张的训练之余,战士们在野外聚餐、共享美食的情景,体现了边关生活的真实面貌。
然而好景不长,当诗歌进入后半部分时,战争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天”展示了一幅紧张的战争场景,而“杂虏寇幽燕”则指出敌人的侵犯已经迫在眉睫。面对这样的危局,战士们毫无惧色,毅然决然地投身于保卫家园的战斗之中。“长驱救东北,战解城亦全”表达了战士们的坚定信念与胜利的信心,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将士们的深深敬意。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其细腻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边塞生活画卷,同时也将战士们的英勇豪迈体现得淋漓尽致。诗篇无论是从情感还是从意象的选择上都堪称佳作,令人叹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王威古》是唐朝著名诗人崔颢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714年至754年之间,正值唐玄宗在位时期。在这个时期,国家繁荣昌盛,文化艺术发展迅速,诗歌创作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崔颢,生卒年不详,字不详,唐玄宗开元年间进士,曾任尚书司勋员外郎。他的诗才横溢,作品多为乐府和古诗,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他的诗风独特,既有豪放之情,又有婉约之风,被誉为“风骨凌厉”。
在创作这首《赠王威古》时,崔颢正处于他人生的鼎盛时期。他在朝廷任职,享有较高的地位和声誉。然而,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并不满足于现状,他渴望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因此,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友人的真挚情感,以及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