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潮图
怒势自惊殊莫拟,静心人见骨毛寒。
平生一对风波眼,今日晴窗不忍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愤怒的情绪让人心惊胆战无法比拟,平静下来后还是觉得寒冷刺骨。我这一生中遇到的风波无数,今天在晴朗的窗户前却不想再看。
去完善
释义
1. 浙江潮图:描绘浙江潮水的画作或图景;
2. 释智愚:南宋诗僧;
3. 怒势:形容潮水汹涌的态势;
4. 自惊殊莫拟:形容潮水气势之大令人惊叹;
5. 静心人见骨毛寒:看到这幅画的人内心平静下来,也会感受到其中的寒冷;
6. 风波眼:经历过风浪的眼睛,这里指有丰富阅历的眼睛;
7. 晴窗:明亮的窗户,这里指观看浙江潮图的位置;
8. 不忍看:表示作者对浙江潮图的情感,即不想去看或者不敢去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宁静的窗前,看到波澜壮阔的大海时所引起的内心激荡与感慨。首句“怒势自惊殊莫拟”,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大海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景象。这种景象让人感到无比的震撼,甚至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接下来两句“静心人见骨毛寒”和“平生一对风波眼”则表达了诗人虽然平时有勇气面对各种风浪,但在这一刻,看到如此壮观的海潮,也不禁感到寒意从心底升起,流露出诗人内心的震撼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最后一句“今日晴窗不忍看”则表达了诗人在如此壮美的景色面前,心中充满了深深的感慨,甚至不忍直视这大自然的壮丽画卷。整首诗以生动的形象、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情感展示了诗人观海时的独特感受,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磅礴的海涛所带来的心灵震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浙江潮图》是南宋诗人释智愚的一首描绘钱塘江潮景色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1127-1279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北方金人南侵,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这一时期的诗人多关注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佳作。
释智愚是南宋的一位僧人诗人,他的一生都在战乱中度过,因此他的诗歌多表现出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他在钱塘江边生活时,目睹了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色,深受感动,于是创作了这首《浙江潮图》。
在南宋时期,钱塘江潮是一个著名的自然景观,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都会迎来一次壮观的海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这一时期,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贸易逐渐繁荣起来,钱塘江作为一条重要的航线,成为了人们交流的重要通道。同时,钱塘江沿岸的经济也得到了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