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山寺
巴山俗可厌,万叠夸雄伟。
江前一峰秀,青林带孤起。
长舟截巨浪,平舆登峻趾。
古寺隐山背,来造神已喜。
清泉遶修竹,野径入葭苇。
女娲旧生处,石坳勤戾止。
圣神固有合,天作非偶尔。
玉简事恍惚,越书莽非是。
孤亭凌绝顶,坐有千古意。
二江错交会,比屋聚纷蚁。
把酒一长笑,忘情但高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巴山的习俗让人厌倦,万千山峰壮观无比。
江边一座独立的山峰清秀无比,青山之间孤傲挺立。
小船破浪前行,车辆平稳登上峻岭。
古老寺庙隐藏在山林之中,一来到便觉得心旷神怡。
清澈的泉水环绕着绿竹,山野小径蜿蜒在芦苇丛中。
这里是女娲曾经的居所,石头缝隙中忙碌的身影已经消失。
古人与山水自然的和谐共处,并非偶然的天作之合。
古书记载的事情有些模糊,传说的越国古迹也有些误谬。
孤独的亭子坐落在山顶之上,让人感受到千年的悠远意境。
两条河流交错汇聚,沿岸的房子密密麻麻如蚂蚁般聚集。
举起酒盏大声欢笑,尽情地欣赏这壮美的山河景色。
去完善
释义
巴山: 四川巴山地区,
江头: 江边
长舟: 远航的大船
平舆: 车辆.这里借指游客
峻趾: 高大的山脚
古寺: 古老的寺庙
女娲: 传说中的古代创世女神
石坳: 石头上的凹陷处
圣神: 对神的尊称
玉简: 道教经书的一种
越书: 古时的越地书籍
孤亭: 独自在山顶的小亭子
二江: 指的是长江与嘉陵江在重庆交汇的地方
比屋: 相近的房屋
把酒: 手持酒杯,这里是举杯喝酒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涂山寺》是一首描绘巴山风光和古人悠游的诗词。诗人冯山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艺术功底,展现了巴山的壮丽景象,以及涂山寺的古朴风貌。全诗结构紧凑,韵律优美,意境深远,令人叹为观止。
开头两句“巴山俗可厌,万叠夸雄伟”,点明了诗人对巴山的感受,虽然当地的风俗令他感到厌恶,但他仍能欣赏到巴山的雄伟壮观。接下来的“江前一峰秀,青林带孤起”则描绘了涂山寺周围的景色,青林中的孤峰显得格外秀丽。
接下来,诗人通过描述长舟破浪、平舆登峻的表现了探险途中的艰难险阻,同时也暗示出这次行程的目的地——涂山寺。“古寺隐山背,来造神已喜”表明了诗人抵达目的地时的喜悦心情。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清泉遶修竹,野径入葭苇”与“女娲旧生处,石坳勤戾止”分别描绘了涂山寺周边的清净环境和古人的信仰。诗人用这些诗句巧妙地表现了涂山寺的历史底蕴和神秘氛围。
诗人还以“圣神固有合,天作非偶尔”表达了对自然的敬仰和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而“玉简事恍惚,越书莽非是”则表示诗人对历史记载的质疑和探索真相的决心。
在诗篇的结尾部分,诗人用“孤亭凌绝顶,坐有千古意”展示了登高望远的豪情,以及对历史的沉思。最后,诗人又以“二江错交会,比屋聚纷蚁”描绘了山下人间的繁华景象,并与开篇的“巴山俗可厌”形成对比,进一步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真理的精神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涂山寺》这首古诗是宋代诗人冯山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960-1279年之间,也就是中国的北宋时期。这个时期,正值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繁荣阶段,各种艺术形式蓬勃发展,诗人们的创作热情也十分高涨。
在这个时期,冯山生活在一个较为动荡的时代,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取得好成绩。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经历都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游览涂山寺时,冯山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描绘涂山寺的古诗。在这首诗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涂山寺的美景,表达了对寺庙的敬仰之情。同时,通过这首诗,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冯山在面对人生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