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熙老所藏风雨图
我游匡山夏将杪,赤日青天万山绕。
忽然风雨动地来,震气果雷离电遶。
一川烟霭失东西,万里乾坤错昏晓。
香罏高峰危欲堕,石门细路人心剿。
江翻那闻得计鱼,木拔岂有安巢鸟。
须臾云过雨脚收,依旧晴晖著丛筿。
群山历历在眼前,恰似凭高日方晓。
谁将此景入画图,数幅生绡盘礴了。
吴丞此画绝代无,张公此诗古来少。
读诗观画兴未穷,北窗风凉退自公。
使君意消三伏中,未可鞭箠催青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在夏天的末尾游览了匡山,阳光明媚,四周群山环绕。突然之间,风雨大作,雷电交加,让整个天空都变得昏暗不清。河流中的雾气让人无法分辨方向,整个世界仿佛都陷入了混乱与昏暗。香炉峰的高处显得危险无比,石门的狭窄小路更是让人心生恐惧。江边的鱼儿四散而逃,树木被连根拔起,鸟儿的巢穴也不复存在。不一会儿,乌云散去,阳光再次洒向大地,竹林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眼前的景象宛如一幅山水画,几位画家正在画布上描绘这壮丽的景色。吴丞的画艺无人能敌,而张公的诗才更是世间少有。欣赏完这些画作和诗篇,我的兴致依然高昂,此刻北窗的风吹拂而来,令人心情愉悦。愿使君在三伏天中保持心情舒畅,不要过度劳累。
去完善
释义
1. 《吴熙老所藏风雨图》:这是南宋诗人潘大临的一首题画诗,描绘了一幅风雨交加的壮观景象。
2. “匡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这里指诗人游览的地方。
3. “夏将杪”:夏天即将结束的时候。杪,树枝的末端,此处表示季节末尾。
4. “赤日青天万山绕”:太阳照耀在湛蓝的天空下,四周环绕着重重山脉。
5. “忽然风雨动地来”:突然间狂风暴雨铺天盖地而来。
6. “震气果雷离电遶”:雷声震撼天地,闪电划破夜空。
7. “一川烟霭失东西”:整条河流都被弥漫的水雾笼罩,分不清方向。
8. “万里乾坤错昏晓”:整个世界都陷入了一片昏暗与迷茫。
9. “香罏高峰危欲堕”:香炉峰的高峰岌岌可危,仿佛要倒塌下来。
10. “石门细路人心剿”:石门附近的山路陡峭,让人胆战心惊。
11. “江翻那闻得计鱼”:波涛汹涌的江面上,鱼儿难以逃脱。
12. “木拔岂有安巢鸟”:树木被风吹倒,鸟儿失去了栖息之所。
13. “须臾云过雨脚收”:一会儿,乌云散去,雨水渐停。
14. “依旧晴晖著丛筿”:阳光再次普照大地,竹林依然翠绿。
15. “群山历历在眼前”:眼前的群山清晰可见。
16. “恰似凭高日方晓”:仿佛站在高处俯瞰世界,太阳刚刚升起。
17. “吴丞”:指吴熙老,他的身份可能是画家或收藏家。
18. “生绡”:未经漂染的丝织品,这里用来形容画作的质地。
19. “盘礴”:铺陈展开,这里指绘画技法。
20. “张公”:可能指唐代著名诗人张籍,此处用以赞美吴丞的画作。
21. “北窗风凉退自公”:在北窗旁享受凉风,悠然自得。
22. “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这里可能指诗人自己。
23. “三伏”:一年中最热的三个伏天。
24. “青铜”:古时的镜子,这里表示欣赏画作的心情。
去完善
赏析
《吴熙老所藏风雨图》是一首描绘风雨景观的诗歌。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风雨中的世界变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游匡山夏将杪,赤日青天万山绕。”诗人描述了自己游览匡山的情景,夏天即将结束,太阳依然炽烈,群山环绕。这种描写为后面的风雨景象做了铺垫。
“忽然风雨动地来,震气果雷离电遶。”突然间,狂风暴雨席卷大地,天地之间充满了震动的气息和雷电的光芒。这里用“动地来”来形容风雨的力量,形象生动。
“一川烟霭失东西,万里乾坤错昏晓。”整个河川都被雾气笼罩,分不清东西方向;天地之间的景色也因风雨而变得昏暗不明。这两句诗表现了风雨对自然界的影响。
“香罏高峰危欲堕,石门细路人心剿。”香炉峰上,风雨吹打得高山摇摇欲坠;石门的狭窄小路也因为风雨而变得难以行走。这里借风雨表达了人们面对自然挑战时的艰难与恐惧。
“江翻那闻得计鱼,木拔岂有安巢鸟。”风雨肆虐,江水翻滚,鱼儿无处可躲;树木被连根拔起,鸟儿也无家可归。这两句描绘了风雨对人类和生物界的破坏性影响。
“须臾云过雨脚收,依旧晴晖著丛筿。”片刻之后,乌云散去,雨水渐止,阳光再次洒在丛林之上。这预示着风雨终将过去,大自然的恢复力是惊人的。
“群山历历在眼前,恰似凭高日方晓。”风雨过后,群山重新显现出来,仿佛站在高处俯瞰整个世界刚刚从睡梦中醒来。这是对雨后美景的描绘,也是对大自然神秘力量的赞美。
“谁将此景入画图,数幅生绡盘礴了。”谁能将如此壮美的景象绘入画中呢?这几幅生绡(一种绘画材料)恐怕难以承载这种壮丽景象。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这幅画作的高度赞誉。
“吴丞此画绝代无,张公此诗古来少。”吴熙老的这幅画作可谓举世无双,而张公(即作者自己)的这首诗也是自古少有的佳作。这是对画作和诗歌的共同赞美。
“读诗观画兴未穷,北窗风凉退自公。”阅读和欣赏这首诗歌以及这幅画作,让人兴致勃勃,流连忘返。北窗下,微风拂面,让人心情愉悦。这是诗人对作品引发的情感体验的描绘。
“使君意消三伏中,未可鞭箠催青铜。”即便是在炎炎夏日,也不能让官场的纷扰消磨了这份美好的心境。这句话是对诗人自我情感的关照,也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吴熙老所藏风雨图》是宋代诗人潘大临创作的一首题画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60年左右,正值南宋初期。这一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江南一带相对较为安定,文人墨客纷纷逃难至此,形成了以江南为中心的文化圈。
在这一时期,潘大临的人生际遇颇有些坎坷。他本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但在科举考试中屡屡失利,未能实现功名抱负。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更加专注于文学创作。他与当时的一些著名文人如陆游、杨万里等人交情甚好,互相切磋诗文。此外,他还热衷于绘画,尤其对山水画情有独钟。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潘大临有幸观赏到了吴熙老所藏的《风雨图》。这幅画中描绘了风雨交加的自然景象,给潘大临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他感慨万分,挥毫写下了这首题画诗,以此表达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