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柏行
虞山古柏几千岁,根盘节错罗星文。灵气常悬白日雨,疏枝乱洒青天云。霜柯露干了不识,半是苍苔半成石。石上犹存古镜光,青萍未拭芙蓉色。我来八月秋气浓,月明满地蟠虬龙。赤脚大叫不忍去,长风吹落虞山钟。天生异物讵可测,呵护常闻鬼神泣。岩壑宁教无此材,岁寒然后知松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虞山的古柏有上千年的历史,它的根部错综复杂如星星般的纹理。这棵古树充满了灵气,仿佛能感知到晴天和雨天。稀疏的枝条在天空中随意舒展,如同云雾般美丽。树干上覆盖着一层霜露,看起来像是被青苔和石头覆盖。在石头上,仍能看到古镜般的光芒,那是一种未被擦拭干净的青萍之色和芙蓉之色。我在八月的秋天来到这里,月光洒满大地,就像蟠龙一样壮观。我赤着脚大声呼喊,不想离去,此时大风吹响了虞山的钟声。这种大自然的奇特景象是无法预测的,甚至有人听说过鬼神对它的敬畏。即使在险峻的山谷,也不应该缺少这种奇特的材料,只有经历寒冷的季节,才能知道松树和柏树的品质。
去完善
释义
1. 虞山: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北部,因商周时期的让国贤相、道家鼻祖之一、乘桴浮于海的故事主人公舜(虞仲)葬于此山而得名。
2. 白日雨:白天下的雨。
3. 疏枝:稀疏的树枝。
4. 青天:指天空。
5. 霜柯:霜后的树干。
6. 露干:被露水打湿的树干。
7. 不识:不了解。
8. 苍苔:生长在阴湿处的绿色苔藓植物。
9. 石上:石头上。
10. 古镜:古代的铜镜,用来照人的日常用品。
11. 青萍:青色的浮萍。
12. 芙蓉色:指花朵的颜色,此处借指柏树的色彩。
13. 八月:农历八月。
14. 秋气浓:秋天的气息浓厚。
15. 蟠虬龙:蜿蜒盘旋的龙。
16. 大叫:大声喊叫。
17. 赤脚:光着脚。
18. 风:风力。
19. 虞山钟:虞山寺内的钟声。
20. 天生异物:天生的奇特之物。
21. 讵可测:不可预测。
22. 呵护:关心和照顾。
23. 鬼神泣:形容气氛庄严神圣。
24. 岩壑:山谷。
25. 宁教:岂能容忍。
26. 无此材:没有这样的材质。
27.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时期。
28. 然后:之后。
去完善
赏析
《古柏行》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古柏图,展现了作者对虞山古柏的赞美之情。诗中描述了古柏的千年岁月、根盘节错的形态以及苍翠茂密的枝叶。诗人通过描绘古柏在风雨、霜露和明月下的姿态,展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古柏独特风采的喜爱与敬仰之情。
在这首诗中,“灵气常悬白日雨,疏枝乱洒青天云”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古柏在阳光雨露中的生机盎然。而“霜柯露干了不识,半是苍苔半成石”则表现了古柏历经风霜后的沧桑感。此外,“我来八月秋气浓,月明满地蟠虬龙”则生动地传达了作者在月圆之夜欣赏古柏美景时的喜悦心情。
总的来说,这首《古柏行》以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虞山古柏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对生命的赞美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古柏行》是唐代诗人李奎创作的一首描绘古柏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此时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国家政治逐渐稳定,经济开始复苏。
在李奎生活的时代,唐朝的社会风气崇尚儒家文化,文人墨客常常以赞美古柏等自然景观来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感慨。李奎本人也曾多次游历名山大川,对自然风物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的笔下,古柏不仅是自然界的一种树木,更是历史长河中的人文象征。
李奎在创作《古柏行》时,正值他人生的低谷期。他曾因直言进谏而遭到贬谪,使得他的政治生涯受挫。然而,正是这段时期,李奎更加关注社会民生和历史文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在《古柏行》中,他以古柏自喻,表达了自己坚韧不拔、正直不屈的品质,以及对社会公正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