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婺源文公祠
天肇文明赞治平,万年宗主頼先生。
经穷六籍开来学,道继诸儒集大成。
祠枕星源青嶂合,亭临虹井彩云横。
乘骢远谒逢秋祀,瞻拜偏兴景仰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赞美天肇所创立的文明与太平盛世,是万年历史以来的统治者所依靠的力量。那博大精深的儒家经典和传统学问,是由众多贤人传承发扬并逐渐完善而成。在这所学校附近,有座祠堂坐落在青山之间,而亭子则建在彩霞之下的彩虹井旁。在骑马远足参拜的时候,正值秋天祭祀,让我对那些值得敬仰的人物产生了更加深沉的敬意。
去完善
释义
《拜婺源文公祠》是清朝诗人李奎创作的一首赞美朱熹的诗。诗中提到的“文公”是指南宋理学家朱熹。
1. 天肇文明:指从朱熹的学说开始发扬儒家文化,使文明繁荣。
2. 赞治平:赞美政治的安定和平。
3. 万年宗主:形容朱熹作为儒家的宗师地位。
4. 頼先生:依赖朱熹这样的先生。
5. 经穷六籍:通过深入钻研六部经典来开创学术研究。
6. 道继诸儒:继承各儒家学者的思想精髓。
7. 集大成:表示将各种思想整合起来,形成完整体系。
8. 祠枕星源:描述文公祠所在地靠近星星点点的水源。
9. 青嶂合:青山环绕的景象。
10. 亭临虹井:形容文公祠附近的水井犹如彩虹一般美丽。
11. 乘骢远谒:骑着马来到遥远的文公祠。
12. 逢秋祀:在秋天祭祀的日子。
13. 瞻拜偏兴:表达对朱熹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婺源文公祠的敬仰之情。首联“天肇文明赞治平,万年宗主頼先生”,意为天地间文明的开创离不开伟大的导师,他们引导人民走向安宁与和谐。颔联“经穷六籍开来学,道继诸儒集大成”,强调文人学者们通过研究经典著作来传播智慧,而文公正是集各家之所长的大师。颈联“祠枕星源青嶂合,亭临虹井彩云横”,描绘了文公祠周边的美景:群山环绕,亭台楼阁如彩云般飘渺。尾联“乘骢远谒逢秋祀,瞻拜偏兴景仰情”,表达了诗人在秋天祭拜文公时的敬仰之情。整首诗通过对文公祠及周边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文公及其学问的深深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拜婺源文公祠》是南宋诗人李奎的一首纪念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
在庆元年间,李奎虽为朝廷官员,但眼见国家政治日益腐朽,心中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曾在京城任职,由于性格直率,不畏权贵,导致屡遭贬谪。在这段时期,他积极关注民生疾苦,并在民间传播儒家思想。而在这个时候,作为儒学先驱的朱熹已经去世多年,其影响力却逐渐扩大,尤其在江西、福建一带,许多地方都建有祭祀朱熹的祠堂。
此时,李奎来到婺源,得知当地有文公祠,于是怀着对朱熹的敬仰之情前去拜谒。在参观过程中,他对朱熹的崇高品德和学术成就产生了更深的认识。因此,他写下了这首《拜婺源文公祠》,表达了对朱熹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抒发自己对国家现状的忧虑和对儒家思想的信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