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客游北山偶过普福寺寻葛洪丹井
古寺随缘到,云霞晚自闲。僧房开竹里,仙路入花间。斜日明秋水,薄烟凝暮山。偶探勾漏迹,惆怅欲忘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信步来到这座古刹,晚云悠闲自得。寺庙掩映在竹林深处,仙人之路似乎隐没于花丛之间。夕阳斜照在清澈的水面上,薄薄的雾气凝聚在苍茫的山峦。偶然发现了传说中神仙的痕迹,却又因感慨而忘归。
去完善
释义
1. 古寺:这里指普福寺。
2. 随:顺其自然。
3. 缘:佛教用语,指因缘。
4. 云霞:云彩与晚霞。
5. 闲:悠闲,安闲。
6. 僧房:和尚的住房。
7. 开:敞开,开放。
8. 竹里:竹林之中。
9. 仙路:通往仙境的道路。
10. 花间:鲜花盛开的地方。
11. 斜日:即将落下的太阳。
12. 明:照亮,使明亮。
13. 秋水:秋天的江水。
14. 薄烟:淡淡的烟雾。
15. 凝:凝聚,聚集。
16. 暮山:傍晚时的山景。
17. 偶探:偶尔探寻。
18. 勾漏:即勾漏山,位于广东省。
19. 迹:遗迹,遗址。
20. 惆怅:忧郁,悲伤。
21. 欲忘还:想要忘记却又难以忘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李奎在与朋友游览北山时偶然来到普福寺寻找葛洪丹井的情景所作。诗中描述了古寺、云霞、僧房、仙路、斜日、薄烟等自然景观,展现出一幅宁静优美的画卷。诗人通过对这些景色的描绘,表达出他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神秘仙境的向往。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寻找葛洪丹井的期待和失望之情,以及对自己在寻访过程中产生的怅惘心情的自嘲。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现出诗人对人生哲学的独到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唐代的诗人李奎,他的这首《与客游北山偶过普福寺寻葛洪丹井》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这个时期是唐朝中期的一个相对和平稳定时期,但由于皇权的削弱和宦官权力的加强,社会矛盾依然严重。
在这个时期,李奎作为一位知名文人,多次参与科举考试但未能中举。然而他并未因此消沉,反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以诗歌抒发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此外,该诗中的“北山”、“普福寺”、“葛洪丹井”等元素,都是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体现。其中,葛洪是东晋著名的道教学者和炼丹家,而丹井则是他进行炼丹活动的遗址。普福寺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南的渭城区北杜镇。这些地点和历史人物,都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