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次辰阳
昔贤劳苦为忧官,我自无才欲忘餐。
鸣棹几程滩势恶,宿亭一夜雨声寒。
山连古洞蛮烟合,地落秋畬楚俗欢。
虽指公余便东下,好峰犹得卷帘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过去的贤者们辛勤努力是为了担忧国家公务,而我虽然才能不足却仍然想要为他们分担忧虑。在航行中经过了几次险恶的滩头,在一夜风雨交加的小亭中度过了一晚。连绵不断的山脉和古老的洞穴让那些边远地区的烟雾弥漫,而在一片片丰收的稻田里,当地的百姓欢欣鼓舞。尽管有时候公务之余可以顺便向东去游览一下美丽的山峰,但仍然需要时时关注政务。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舟次:船只停泊在某处。
2. 辰阳:湖南省辰溪县。
3. 昔贤:过去的贤人,这里指的是古代地方官员。
4. 劳苦:辛勤工作。
5. 忧官:担忧政务。
6. 我自无才:作者自称没有才能。
7. 忘餐:顾不上吃饭,形容忙碌。
8. 鸣棹:船只行驶的声音。
9. 滩势恶:滩涂险峻。
10. 宿亭:在驿站过夜。
11. 雨声寒:雨水寒冷。
12. 山连古洞:山脉与古老的洞穴相连。
13. 蛮烟:少数民族地区的炊烟。
14. 合:聚集。
15. 地落秋畬:田地到了秋收时节。
16. 楚俗欢:楚地的风俗习惯热闹欢快。
17. 公余:公务之余。
18. 东下:向东航行。
19. 好峰:美景。
20. 卷帘:打开窗帘观看。
去完善
赏析
《舟次辰阳》是宋代诗人张咏的一首描绘旅途风光的诗。首联通过对比昔日贤人与自己的处境,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才能的谦逊态度和忧虑。颔联描绘了旅途中经历的恶劣环境和在客栈中感受到的寒冷,表现了诗人的艰辛历程。颈联通过对山间古洞、蛮烟弥漫以及农田里的丰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沿途美景的喜爱,尽管旅途劳苦,但仍然珍惜这一路上的美好时光。整首诗以生动的描绘、鲜明的对比以及深厚的情感,展现了一位文人墨客在旅途中的内心世界和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舟次辰阳》是宋代诗人张咏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张咏在船行辰阳时的所见所思,展现了他在旅途中对人生百态的感悟和哲理思考。
创作于北宋初年(公元960-1127年),这个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展迅速,文人墨客们纷纷抒发胸臆,表达他们对于生活、世事的思考。此时,张咏因为公务频繁往来于各地,他在旅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在这首诗里,张咏以沿途的风景为背景,通过对舟、峰、水、岸等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豪放的性格和宽广的胸怀。同时,他也抒发了在茫茫尘世中,人人都在奔波劳碌、追求功名利禄的感慨,引导人们反思人生的价值取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