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
枉费工夫是学仙,圣门妙处与僧传。
百年合死千年赘,一物都无万物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学习成仙不过是白费力气,圣贤的奥秘与僧侣传承相通。
百年寿命短暂而千年多余,一无所有却拥有万物之全。
去完善
释义
1. 学仙:学习成仙之术。这里指追求长生不老的行为。
2. 圣门:指儒家学说。在这里特指孔孟之道。
3. 妙处:精微奥妙的道理。
4. 僧传:佛教经典《大藏经》的一部分,记载佛教徒的言行事迹。这里用来比喻佛家的教诲。
5. 合死:注定死亡的意思。
6. 赘:多余的东西。这里用来形容长生不老思想的无意义。
7. 一物都无:指没有任何贪念和执着。
8. 万物全:理解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顺应自然。
去完善
赏析
《三教》这首诗词揭示了三种宗教在追求超脱和真理方面的不懈努力。诗人以“学仙”、“圣门”和“僧传”分别指代道教、儒教和佛教,认为这三种宗教虽然形式不同,但都在探讨生命的奥秘和宇宙的真谛。诗人以“枉费工夫”来形容这些宗教的求索过程,表达了人们对终极真理的渴望和对世俗欲望的摒弃。
接下来的两句诗中,诗人用“百年合死千年赘”来形容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无常。尽管人们渴望长生不老,但终究难逃一死。而“一物都无万物全”则强调了生命本质的空灵和无我境界。在诗人看来,只有彻底舍弃物质世界的羁绊,才能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整首诗表达出诗人对宗教信仰的思考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通过对比和反思,诗人揭示出人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和挣扎。这首诗对于理解古代文人对宗教信仰的态度和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三教》是宋代诗人陈藻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1156年。在这一年里,陈藻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对儒、释、道三教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看到了三教之间的一些矛盾和冲突,但也认识到它们各自的优点和价值。因此,他以这首诗表达了对三教融合的渴望和期待。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儒家、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们各自影响了一部分人。然而,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这三种思想体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和对立。
陈藻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个热爱探索知识的学者,他对儒、释、道三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虽然三教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在实际生活中,它们的目标都是为了引导人们走向和谐与安宁。因此,他希望三教能够相互尊重,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通过这首诗,陈藻表达了他的哲学观念和人生态度。他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当时社会思潮的多元性,以及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这首《三教》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思想境界,也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