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晚坐有感

标题包含
晚坐有感
青山围四旁,南断如金玦。 残霞映寒碧,杳杳鸟孤没。 我本忘机人,忽忽老岁月。 身系三家村,心到极穷发。 萧然病脚僧,丈室坐说法。 事业谁做尽,尧舜行不彻。 义理谁说尽,孔孟引不发。 有心阻世用,自来同一辙。 人生直如寄,世路会有役。 何时拂衣去,结筏造溟渤。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方一夔,字时举,号古愚,明朝人,生卒年不详。他是明朝的一位著名学者,以博学多才、品行高洁而著称。 方一夔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经史子集都有深厚的造诣。他的学问广...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环绕四周的是苍翠的青山,南方的山峦犹如金色的环形。 夕阳的余晖洒在寒冷的碧波上,孤独的小鸟渐渐消失在地平线。 我原本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可时间却不知不觉地流逝。 我居住在一个宁静的三家村,心境却飘到了遥远的地方。 那位瘦弱的僧人坐在简陋的房间里,静静地讲着佛法。 伟大的事业谁能做到尽头呢?即使是尧舜也做不到。 深刻的道理谁能说清楚呢?即使孔子和孟子也无法完全阐明。 有些人因为一些原因被世人所误解,其实他们和大家一样。 人生的道路就像一场旅行,我们只是过客。 什么时候才能放下一切,去寻找那片神秘的海域呢?
去完善
释义
1. 四旁:四周。 2. 南断如金玦:形容青山绵延至南方尽头,犹如金色的缺损环。 3. 残霞:晚霞。 4. 杳杳:遥远的样子。 5. 忘机人:指没有世俗烦恼的人。 6. 忽忽:匆匆。 7. 三家村:古代乡村常见的三个院落或房屋聚集的村子,这里借指作者的家乡。 8. 极穷发:指世界最远的角落。 9. 萧然:寂寞孤独的样子。 10. 病脚僧:行动不便的僧人。 11. 丈室:僧人的住房。 12. 说法:讲解佛法。 13. 世用:尘世之用。 14. 寄:寄托。 15. 役:役使。 16. 拂衣去:甩掉衣服离开,表示离去之意。 17. 结筏造溟渤:建造竹筏渡海去往大海深处,这里比喻作者向往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晚坐有感》是南宋诗人方一夔的一首抒情诗。全诗以悠闲的笔触描绘了诗人眼中的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既表达出他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又展示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联“青山围四旁,南断如金玦”描绘了周围的山水美景,青山环绕、碧水荡漾,给人以宁静之感。然而这宁静中又透出一丝失落,因为诗人以南断的金玦作为比喻,暗示了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 颔联“残霞映寒碧,杳杳鸟孤没”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失落感。夕阳西下,霞光映照在寒冷的碧波上,显得格外美丽;而飞鸟消失在远方,愈发显出诗人的孤独之情。这两句诗巧妙地运用视觉和听觉元素,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 颈联“我本忘机人,忽忽老岁月”表明了诗人的超脱态度,他希望自己能像古人那样与世无争,忘却俗世的烦恼。然而岁月的流逝让他意识到人生的短暂与无奈,这就为下文的表现埋下了伏笔。 接下来的几联,“身系三家村,心到极穷发。萧然病脚僧,丈室坐说法。事业谁做尽,尧舜行不彻。义理谁说尽,孔孟引不发。” 诗人以病脚僧为例,形象地说明了自己虽身处困境,却仍然坚守信念,不断努力。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真理的追求,认为即使是尧舜、孔孟这样的伟大人物,也无法做到尽善尽美。 尾联“人生直如寄,世路会有役。何时拂衣去,结筏造溟渤。” 则是对诗人理想的总结:人生在世就像暂时的寄居,总有一天要离开这个纷繁世界。他希望能有一天远离世俗的喧嚣,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晚坐有感》是南宋诗人方一夔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1234年。在这段时间里,南宋朝廷正面临着金人的严重威胁,局势紧张。方一夔作为一名文人,他的诗歌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痛苦。 在晚坐有感这首诗中,诗人以暮色为背景,表达了他在黄昏时分对人生、自然的感慨。他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战争的厌恶。这种情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在金兵南下的背景下,许多文人都失去了家园,流离失所。他们无法像往常一样享受平静的生活,而是被迫去面对战乱的现实。方一夔作为其中的一员,他的诗歌成为了这一时期的写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