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钟山寺避暑勉二三子

标题包含
钟山寺避暑勉二三子
楼台虽少景何深,满地青苔胜布金。 松影晚留僧共坐,水声闲与客同寻。 清凉会拟归莲社,沈湎终须弃竹林。 长爱寄吟经案上,石窗秋霁向千岑。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建勋(872年-952年),字致尧,唐朝末年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进士及第后进入官场。在唐朝末年,历任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等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尽管小楼台不起眼,但风景却十分优美;地面铺满绿油油的青苔,犹如黄金般珍贵。夕阳西下,松树投影在地面,与僧人共享这片刻宁静;河水潺潺,与游人一起寻找生活的乐趣。在这里,我们期望创立一个远离炎热的文学沙龙,最终摆脱尘世的烦恼。常常喜欢在窗明几净的石窗旁朗诵诗书,秋天里晴朗的天空与远处的山丘交相辉映。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钟山寺:寺庙名称,位于钟山(又称紫金山)附近,位于南京城东北部。 2. 楼台:指钟山寺内的楼阁建筑。 3. 青苔:绿色植物,生长在湿润的地方,如古寺庙的地面。 4. 布金:传说佛在世时,有长者用黄金铺地来请佛说法,这里用来形容地面的珍贵程度。 5. 松影:松树投下的影子,这里代指松树。 6. 水声:流水的声音。 7. 莲社:指佛教净土宗的莲社,是念佛修行的团体。 8. 沈湎:沉迷饮酒的意思,这里是指沉迷于世俗的繁华。 9. 竹林:指魏晋时期文人墨客喜欢聚集的竹林,这里表示远离世俗的隐逸生活。 10. 石窗:窗户以石头制成。 11. 秋霁:秋天的晴天。 12. 千岑:很多小山丘,这里用来形容钟山的景色。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李建勋在钟山寺避暑时写下的,描绘了诗人在寺庙中与其他友人共度清凉时光的场景和心境。诗人以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寺庙周围的自然风光以及静谧的氛围。同时,这首诗也表现了诗人对于佛学禅意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尘世的超脱态度。 首联“楼台虽少景何深”描述了寺庙建筑虽然简单,但周围的景色却令人陶醉。青苔遍布的地面如同黄金般熠熠生辉,彰显了寺院的庄重与宁静。 颔联“松影晚留僧共坐,水声闲与客同寻”中,诗人提及了晚上与僧人一同静坐,聆听水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安详、和谐的意境。同时表达了诗人和友人们共同的志趣和情感寄托。 颈联“清凉会拟归莲社,沈湎终须弃竹林”表明了诗人和友人决定加入莲花宗社,以此来寻求清凉世界;同时告诫自己应该摆脱世俗的烦恼,过上清心寡欲的生活。 尾联“长爱寄吟经案上,石窗秋霁向千岑”则表达出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愿意长久地寄情于诵经写诗,透过石窗眺望远方的山峦,追寻内心的宁静。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钟山寺避暑勉二三子》是唐朝诗人李建勋在公元907年创作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歌的创作背景涉及了晚唐时期的社会状况、宗教氛围和诗人的生活经历。 李建勋(872-952)是五代十国时期的著名文人,他在诗歌创作上有着较高的造诣,其作品以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人生哲理为特点。在他的生活时期,唐朝已经衰落,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普遍渴望宁静的生活。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建勋来到了位于南京市的钟山寺进行避暑。钟山寺是古代著名的佛教寺庙,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这里,诗人感受到宁静的氛围,心中涌起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于是,他写下了这组诗篇,用以勉励自己的朋友和弟子们。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