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离阙下日感恩

标题包含
离阙下日感恩
二年尘冒处中台,喜得南归退不才。即路敢期皇子送, 斜日苇汀凝立处,远波微飏翠如苔。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建勋(872年-952年),字致尧,唐朝末年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进士及第后进入官场。在唐朝末年,历任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等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你在岗位坚守了两年,终于能回家休息了。半路上遇到皇子相送,真是意外之喜。夕阳下,你们在河边驻足告别,河面上的波光泛起绿色的涟漪,犹如翡翠一般美丽。
去完善
释义
1. 离阙下:离开京都。阙下,帝王宫阙之下,借指京都。 2. 尘冒处中台:意指在朝廷任职两年。尘冒,俗务蒙身;处中台,任职于中央官署。 3. 喜得南归退不才:喜欢的是能够回到南方故乡辞谢无能。南归,返回江南故乡;退,隐退;不才,没有才能,表示自谦。 4. 即路:上路,启程。 5. 皇子送:这里应指建侯(唐朝节度使,也称“藩镇”)。 6. 斜日苇汀:夕阳映照下的河边草洲。斜日,夕阳;苇汀,长满芦苇的河岸。 7. 凝立:伫立不动。 8. 远波微飏翠如苔:远方的江波微微荡漾,水面如同长满了绿色的青苔。微飏,轻微荡漾;翠,绿色;苔,青苔。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建勋在结束官宦生涯,离开首都长安南归时所作。诗中以景言情,表达了诗人欣喜回归故里以及感激之情。 首句“二年尘冒处中台”,诗人用“尘冒”一词形容自己在京城做官的情景,表现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次句“喜得南归退不才”,诗人用“喜得南归”表达了对回乡的喜悦之情,同时以“退不才”暗示自己渴望远离纷扰、忘却名利的心境。 接下来的两句,“即路敢期皇子送,斜日苇汀凝立处”,描绘了离别时的场景。诗人选择在此时离开首都,在行走的路上,却意外地得到了皇子的相送。而天色渐晚,夕阳的余晖洒在河边的芦苇和滩涂上,诗人伫立在那里,凝视着远方的河流,心中的思绪也随之飘散。 最后一句“远波微飏翠如苔”,诗人将视线投向远方的水波,那里的水面泛起微微的波纹,荡漾着翠绿的颜色,如同青苔一般细腻。这一句看似写景,实则传达出诗人对故乡山水风光的热爱,以及内心深处对家乡深深眷恋的情感。整首诗借景抒怀,既有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也有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许,展现了诗人丰富而深沉的情感世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离阙下日感恩》是唐代诗人李建勋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正值黄巢起义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皇室政权岌岌可危。 在这一特殊时期,李建勋曾任吏部尚书、太子少师等职,但他在朝中并没有得到重用。由于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他选择了离开朝廷,回到故乡浙江长兴。在离开首都长安之际,他写下了这首抒发感恩之情的诗作。 在这首诗中,李建勋表达了对自己一生所受皇恩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皇室的忠诚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他以优美的诗句,描绘了自己离开京城时的感慨与不舍,以及对故乡的思念。这种情感既有对个人遭遇的哀愁,也有对时局的忧虑,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