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金山

标题包含
金山
不嗟白发曾游此,不叹征帆无了期。 尽日凭阑谁会我,祗悲不见韩垂诗。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建勋(872年-952年),字致尧,唐朝末年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进士及第后进入官场。在唐朝末年,历任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等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不必叹息曾经在这里度过的岁月,也不必感叹远航的日子似乎看不到尽头。整日倚在栏杆上,谁能理解我的心情?只有那无法看到的韩垂诗篇,让我感到悲伤。
去完善
释义
《金山》 李建勋 不嗟白发曾游此,不叹征帆无了期。 尽日凭阑谁会我,祗悲不见韩垂诗。 注释: 1. 金山:指江苏镇江的金山寺,位于长江之中的一座山丘上,风景优美。 2. 白发:这里指老年,诗人以此表达自己在过去的岁月里曾经游历过金山。 3. 征帆:远行的船只。了期:结束,停止。这里表示远航的船只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4. 凭阑:靠在栏杆上。 5. 会我:理解我。这里表示诗人期望有人能理解他的心情。 6. 祗悲:只是悲伤。 7. 韩垂诗:指唐代诗人韩愈的诗作。这里可能指的是韩愈描写金山的一首诗篇。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出作者李建勋的鲜明个性。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曾经游历过金山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他以“不嗟白发曾游此”开篇,传达出自己曾在此处度过美好时光的自豪感。接下来以“不叹征帆无了期”表达对未来的乐观心态,尽管岁月荏苒,但依然怀抱希望,勇往直前。在后半部分,作者通过“尽日凭阑谁会我”表达出自己在人生的旅程中,不断地思考和寻找真实的自我。最后的“祗悲不见韩垂诗”则是对韩垂诗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整首诗歌语言简练,情感深沉,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金山》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建勋的作品,创作于公元847年至908年之间。这个时期正值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国家政治腐败,民生疾苦严重。然而,诗人的才情和责任感使他无法沉默,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和对国家的关切。 在这段时间里,李建勋的人生经历也颇为坎坷。他曾担任朝廷官员,但因为直言敢谏而受到排挤,最终被贬谪到外地。这样的遭遇使他对国家政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现实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展示了他高尚的品格和坚韧的精神。 在晚唐时期,国家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农民起义频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建勋作为一位有责任感的诗人,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和对国家的关切。他的诗歌既有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也有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