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居陆处士相访,感怀却寄二三友人
湘寺闲居亦半年,就中昨夜好潸然。人归远岫疏钟后,
炉烟向冷孤灯下,唯有寒吟到曙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湘江边寺庙居住已过了半年,忽然在昨晚夜深时泪如雨下。待山那边的人归来,钟声渐渐消失,
而在寒冷的夜晚,孤独的我在烟雾弥漫的炉火旁,只有这哀伤的呻吟直到黎明。
去完善
释义
1. 湘寺:湖南地区的寺庙,这里指作者所在的寺庙。
2. 潸然:形容泪流不止的样子。
3. 远岫:远处的山峰。
4. 炉烟:焚烧香料的烟雾。
5. 寒吟:寒冷的夜晚,诗人因寒冷而发出的吟唱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陆处士在寺庙中的短暂相遇和深情感慨。首句“湘寺闲居亦半年”,交待了诗人在湘寺已经住了半年之久。接下来的“就中昨夜好潸然”,突显出今夜的特殊性,因为一场感人至深的交流即将上演。
二、三联通过一系列景物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悲伤的氛围。“人归远岫疏钟后”描述了人们散去,只留下回荡在山间的钟声,暗示了相聚时光的结束;而“炉烟向冷孤灯下”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友情的留恋。
尾联“唯有寒吟到曙天”,是诗人对这次会面的总结和感慨。尽管人散了,但他们的友情却如同寒冷的诗句,随着曙光的来临,更加熠熠生辉。整首诗抒发了诗人的伤感情绪,又展示了他的豁达胸怀,使人在悲伤中感受到温暖。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寺居陆处士相访,感怀却寄二三友人》,作者是唐朝的李建勋。创作时间为公元9世纪末至10世纪初,具体时期约为唐末五代十国初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
李建勋的个人经历也颇具传奇色彩。他出身贫寒,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历任县令、监察御史等职位。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为庶民,流落江南地区。在这段时间里,他寄情山水,结交文友,诗酒为伴,过着清贫而闲适的生活。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在创作这首诗时,李建勋身处寺庙之中,与友人陆处士相互拜访,感慨万千。他回想起过去为官时的繁华景象,以及现在沦为庶民的落寞生活,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这种情感既有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生活的忧虑。于是,他将这种情感化为诗句,向二三友人倾诉心中的苦闷与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