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中吕】十二月兼尧民歌

标题包含
【中吕】十二月兼尧民歌
从跳出功名火坑,来到这花月蓬瀛。守着这良田数顷,看一会雨种烟耕。倒大来心头不惊,每日家直睡到天明。 见斜川鸡犬乐升平,绕屋桑麻翠烟生。杖藜无处不堪行,满目云山画难成。泉声,响时仔细听,转觉柴门静。 寒食道中 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三四株溪边杏桃,一两处墙里秋千。隐隐的如闻管弦,却原来是流水溅溅。人家浑似武陵源,烟霭蒙蒙淡春天。游人马上袅金鞭,野老田间话丰年。山川,都来杖屦边,早子称了闲居愿。 遂闲堂即事 堂名遂闲,偃息其间。对着这青编四围、翠玉千竿。壁上关仝范宽,枕上陈抟。 古铜围座锦斓斑,玛瑙杯斟水晶寒。灵石相间玉潺湲,笔砚窗前雨声干。倒大来清安,柴门势不关,一任云飞散。 秋池散虑 池亭草苫,书架牙签。对着这烟波绿惨,霜叶红酣。太湖石神剜鬼劚,掩映着这松杉。恰便似蛟龙飞绕玉巉岩,忄害的些野鹿山猿半痴憨。呼童忙为卷疏帘,老子无语但掀髯。遥瞻,云山露半尖,越显的秋光淡。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年-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张养浩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尤以诗词歌赋见长。他年轻时便以文才出众而闻名乡里,后...查看更多
懒窝
去完善

译文
从辞别功名困扰,步入繁花似锦之地。在此,我守着这片广袤的土地,观看农夫们辛勤耕耘。心情平静如水,每日无忧无虑地沉睡至天明。眼见田园间的和平安宁,公鸡报晓,狗儿欢吠,生机盎然。身边满是绿色桑麻,环顾四周都是如画的云山景致。泉水潺潺,更显周围宁静。 在寒食时节,我在道上欣赏风景:细雨过后,大地回春,桃花三两棵盛开在溪水旁,偶尔看到几家秋千高挂。隐约听到悠扬的音乐,原来是从溪流传来。那里的人们生活安宁,宛如桃花源一般。骑马的游人在欣赏春色,乡野的老人们在谈论丰收的事宜。这些美丽的山川风光都成为我的足下画卷,终于实现闲暇隐居的心愿。 我在这间名为“遂闲”的房子里过着安逸的生活。在这里,书籍环绕,翠竹参天。墙上挂着关仝和范宽的画作,枕头边摆放着陈抟的书卷。我坐在镶嵌有斑斓花纹的古铜围座上,品尝用玛瑙杯盛装的冷冽水酒。身边的灵璧石闪烁着水光,窗外正下着毛毛细雨。一切都显得那么安宁美好,以至于连外面的风吹雨打都无法惊动我的心。 池塘边的亭子用草席铺盖,书架上插满竹签。周围是烟波浩渺的湖面,以及如火般的红叶。太湖石神秘而引人遐想,周围松杉挺立。眼前美景犹如飞腾的蛟龙穿越险峻的山峰,令山间的野鹿和猿猴都为之痴迷。孩子们听闻我的呼唤,赶紧放下手里的东西,而我只是微微一笑,推开窗子。远远望去,云雾缭绕下的山峰露出一角,愈发显示出秋天的恬静之美。
懒窝
去完善
释义
收到五首古诗词:《【中吕】十二月兼尧民歌》张养浩; 《寒食道中》;《遂闲堂即事》;《秋池散虑》 1. “从跳出功名火坑,来到这花月蓬瀛”:无特殊注释。 2. “见斜川鸡犬乐升平,绕屋桑麻翠烟生”:“斜川”古代地名,在今安徽凤阳一带;“鸡犬乐升平”描述太平盛世的景象;“桑麻”指种植桑树和麻的地方。 3. “寒食道中”部分注释见上方解析。 4. “堂名遂闲,偃息其间”:“遂闲”为堂名,意为闲暇自在。 5. “池亭草苫,书架牙签”:“草苫”指用茅草覆盖屋顶的房子,“牙签”指书籍的标记签。
懒窝
去完善
赏析
《【中吕】十二月兼尧民歌》张养浩:这首元曲以“跳出功名火坑”开篇,表现了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满足。诗人描绘了在一片宁静祥和的景象中,欣赏着耕耘时的烟雨景象,与鸡犬相闻、桑麻葱郁为伴,度过悠然自得的日子。通过描绘山村景致、聆听山泉声响、赞叹武陵源风光等情景,展现了作者在山水间实现闲居理想的喜悦。作品表现了诗人在遂闲堂读书养性,面对精美的古铜、玛瑙、笔砚等器物,依然保持心境的清澈与宁静。整首元曲情感质朴、真挚,既展示了乡村生活的美好画卷,又体现了诗人高雅脱俗的情操。
懒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吕】十二月兼尧民歌》是元代散曲家张养浩的著名作品。创作于元武宗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在这段时间里,张养浩身处宦海浮沉之中,曾担任过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职,他对朝廷的腐败和百姓的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 这个时期正值元朝中期,政治黑暗,官场腐败,民间疾苦。张养浩在任职期间,目睹了民众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不公,对当时的政治现实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他以自己的诗歌才华,通过对季节更替、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了社会现实的深刻变化,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政治腐败的愤懑之情。
懒窝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