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舌
流鶑一去无消息,燕怯春寒归未得。
绿窗清昼静无人,似把衷情诉知识。
上苑东风二月春,淡黄杨柳初成阴。
解将一片无情舌,学尽百般能语禽。
红英紫萼纷如雪,万姹千娇总饶舌。
莫嫌花外太啁啾,默默难酬好时节。
须臾绿暗红亦稀,伯劳杜宇鹰鹯飞。
更兼猎弋恣罗网,卷舌不语全毛衣。
堪嗟国士徒切直,不似幽禽明语默。
何如钳口归山林,莫问燕南并越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流莺离去再无音讯,燕子因怕春寒而不愿归来。
碧绿的窗棂在宁静的白日下显得空旷寂寥,仿佛在向智者诉说着内心的情感。
阳春二月,在上苑的东风吹拂下,嫩黄的杨柳枝条开始变得浓密。
那叽叽喳喳的鸟儿们,在争相展示自己的才艺。
红花紫萼纷纷扬扬,如同白雪覆盖大地,所有的花儿都在尽情地绽放着美丽。
可不要说这花外的鸟叫声过于喧闹,因为这样的美好时光正是值得珍惜的。
很快,绿叶变得暗淡,红花也开始凋谢,伯劳、杜鹃和鹰等各种鸟儿翱翔于天空。
同时,猎人和张开的罗网肆意捕杀,鸟儿们也学会了闭嘴以保护羽毛。
令人叹息的是,有才能的人只懂得直言谏言,却不像那些懂得沉默与言语之道的幽静鸟儿。
也许,我们应该像这些鸟儿一样选择沉默,回到山林之中,不问世事的纷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百舌:鸟名,别名百舌儿、反舌鸟,能模仿其他鸟类叫声。
2. 华岳:南宋诗人,字子西,号翠微,时称“赤壁先生”。
3. 流鸎:即“流莺”,指迁徙的莺鸟。
4. 上苑:皇家园林。
5. 二月春:农历二月的春天。
6. 淡黄杨柳:初春嫩黄的柳树。
7. 绿窗:绿色的窗户,常借指女子居处。
8. 红英:红花。
9. 紫萼:紫色的花萼。
10. 万姹千娇:形容众多花卉之美。
11. 啁啾:鸟鸣声。
12. 默默:安静沉默。
13. 绿暗:绿叶繁茂。
14. 红亦稀:花儿凋谢。
15. 伯劳:鸟名,叫声刺耳。
16. 杜宇:杜鹃鸟,叫声悲苦。
17. 鹰鹯:猛禽。
18. 猎弋:打猎。
19. 恣罗网:随意张网捕捉。
20. 国士:才能出众的人。
21. 切直:直言不讳。
22. 幽禽:隐居高处的鸟类。
23. 钳口:闭口不言。
24. 山林:指退隐之地。
25. 燕南并越北:泛指北方边疆地区。
去完善
赏析
《百舌》这首诗歌以百舌鸟(即反舌鸟)为主题,通过对百舌鸟的观察和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生命之悲和人性之慨。
首联描述了春天的景致:流莺离去,燕子因为怕冷而没有归来。然而,绿窗前却是一片宁静,只有百舌鸟在啼鸣。这似乎是在向人们倾诉它的衷情。
颔联描绘了春天盛开的鲜花和绿色的杨柳,以及百舌鸟在春天的歌唱。诗人用“淡黄”来形容杨柳的颜色,表现出了春天的生机。同时,百舌鸟的声音多变,模仿其他鸟类的能力很强,这也暗示了人性的复杂多面。
颈联描述了百舌鸟在红花绿叶之间自由自在地生活,它们有着万千种歌声,但是这样美好的时光却是短暂的。诗人以“莫嫌花外太啁啾,默默难酬好时节”表达了对生命的无奈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腹联描绘了春天即将结束的景象:绿色渐渐暗淡,红色逐渐稀少,伯劳、杜宇和鹰鹯等鸟类开始飞翔。这个时候,猎人们开始狩猎,张开了罗网,百舌鸟也因此失去了声音,全身羽毛收紧,不再言语。
尾联表达了诗人的感慨:那些直言敢谏的国士往往被贬谪,不如这些幽禽能够懂得沉默。诗人建议这些国士回到山林中去,不要再过问燕南和越北的事情。这里的“钳口归山林”是对那些直言敢谏的人的一种劝诫,希望他们能够在乱世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保全自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百舌》是南宋著名词人华岳的一首描绘百舌鸟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即公元1195年至1279年之间。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金、宋对峙的历史阶段。
华岳(生卒年不详),字子西,世居金坛(今江苏金坛)。他性格豪爽,多才多艺,善于骑射。在南宋末年,他曾参加过抗击金人的战斗,后因战败被俘,流放到北方。在这段艰苦的岁月里,华岳目睹了战乱带给百姓的苦难,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
在这首诗中,华岳以百舌鸟为象征,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百舌鸟以其优美的歌声和多彩的羽毛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同时也因其叫声多变而被人误解为“善变”。华岳以此寓意当时的世态炎凉和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人生苦难的感慨和对国家民族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