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书性之所藏伯时木石屏 其三

标题包含
书性之所藏伯时木石屏 其三
胸中定自有此,笔端乃一见之。 摧却岌峨天柱,来成咫尺峨嵋。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书性之所藏伯时木石屏":标题中的“书性”指的是绘画技巧,“所藏”是收藏的意思,“伯时”是李公麟的字,北宋著名画家,擅长人物画、山水画;“木石屏”是指用木头和石头雕刻的屏风。全句的意思是这幅画是李公麟用木头和石头雕刻的屏风,展示了他的绘画技艺。 2. "胸中定自有此,笔端乃一见之":这两句是说在画家的胸中一定已经有了想要表达的内容,然后通过画笔将这些想法具体呈现出来。"此"指代的是画家的构思和创作灵感。 3. "摧却岌峨天柱,来成咫尺峨嵋":这两句描写了画面的景象,将高耸的天柱山和遥远的峨眉山拉近到咫尺之间。"摧却"意为摧毁、推倒;"岌峨"形容山高峻的样子;"天柱"是山名,位于安徽;"峨嵋"是四川的峨眉山。
去完善
赏析
《书性之所藏伯时木石屏 其三》赏析: 在这首释祖可的诗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展现了艺术创作的神奇魅力。诗中提及的“胸中”与“笔端”,实际上代表了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与外化表现。诗人通过巧妙的比喻,表达了艺术创作过程中灵感的产生、构思的形成以及作品的实现。 首先,诗人以“胸中定自有此,笔端乃一见之”来形容艺术创作的过程。这两句表明,艺术家在创作之前,其内心的创意已经存在,而当灵感迸发,将这些想法付诸笔端之时,艺术才最终得以呈现。这里的“胸中”可以理解为艺术家的思想宝库,而“笔端”则是实现这些思想的工具。 其次,诗人进一步通过“摧却岌峨天柱,来成咫尺峨嵋”形象地描绘了艺术创作的巨大能量。这两句意味着,艺术作品能够将原本高耸壮丽的自然景观进行改造和塑造,使之成为充满艺术感的人文景观。这其中传达出一种强烈的创作激情和自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书性之所藏伯时木石屏 其三》是宋代诗人释祖可在其晚年时期所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50年,正值宋朝末年,社会动荡,战乱频繁。 在当时的背景下,释祖可能亲身经历了这一时期的苦难和沧桑,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社会现实意义。他在诗中以伯时木石屏为背景,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世事如烟的感慨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释祖可在这首诗中,通过对伯时木石屏的描绘,表达了他的个人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他认为,人生的短暂和世界的无常,使得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时,应保持一颗平常心,学会放下执着,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 此外,这首诗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这种情感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共鸣,这也是释祖可的作品能够流传后世的原因之一。总之,《书性之所藏伯时木石屏 其三》是一首充满哲理和艺术魅力的诗,它不仅展示了释祖可的独特见解,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宋代晚期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