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闺
雪晴梅破发幽香,鶑作春声入画堂。
多少玉人魂梦断,不胜情况恨更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雪后天晴,梅花绽放散发阵阵幽香,黄莺歌唱春天的声音传入了画堂。
多少个美好的梦境和回忆断了魂魄,无法抵挡这长久的离愁别恨。
去完善
释义
1. 春闺:本指春天的内室,这里指春天的女性居所。
2. 雪晴:雪停天晴。
3. 梅破:梅花盛开。
4. 幽香:清幽的香气。
5. 鴬:即黄莺。
6. 春声:春天鸟鸣的声音。
7. 画堂:装饰华丽的客厅。
8. 玉人:美貌的人,这里指的是闺中的女子。
9. 魂梦断:梦中惊扰而醒来。
10. 不胜:承受不住。
11. 情况:环境氛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和诗人的感慨。首句“雪晴梅破发幽香”,通过雪后天晴、梅花开放的景象,展现出大自然的美丽与生机。次句“鸎作春声入画堂”,则进一步强调了春天来临的声音,以及人们对春天的期待和喜悦。然而,接下来的两句“多少玉人魂梦断,不胜情况恨更长”,笔锋陡转,开始探讨人们在欣赏美好景色的同时,也会产生思念之情。这里的“玉人”指的是诗人心中所思之人,她因为离愁而魂梦难安。最后一句的“不胜情况恨更长”,则是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情况的同情和理解,以及对美好事物无法永恒的感慨。整首诗以景开篇,以情收尾,体现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哲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闺》是释祖可的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抒情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唐时期(937-975年),这是一个政治动荡但文化繁荣的时代。释祖可,俗姓彭,字达观,号玉溪生,晚年自号芦堂老人。他是一位著名的高僧,精通禅理和文学创作,被誉为“诗僧”。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见解和深邃的思想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南唐时期,社会政治局势复杂多变,释祖可能亲身经历了战乱、流离失所等痛苦。然而,他并没有被现实困境所击垮,而是以一种超脱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磨难。在他的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在《春闺》这首诗中,释祖可通过对春天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渴望。同时,他也传达了禅宗哲学中的“平常心”观念,即在生活中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去欣赏和珍惜每一个美好的瞬间。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