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董副枢镇益都
□毂选才雄,分符寄总戎。铙箫惊海上,旌节耀山东。百将乘黄道,三军出绛宫。营开知偃月,阵转识偏风。龙跃莲花剑,乌号棘竹弓。旄头天苑凿,毙齿地隅空。奏凯青春外,飞书白昼中。谁当采金石,愿纪太平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选拔优秀人才,分别任命领导军事职务。军乐响彻海边,旗帜闪耀山东。众多将领跟随阳光,全军部队从皇宫出征。军营开启如同半圆月,阵型变动显现侧翼风声。英勇挥舞宝剑,快速拉紧弓箭。天空中点缀着北斗星,大地上战争的痕迹渐渐消失。在明媚的春天之外取得胜利,传送捷报在明亮的白天之中。谁能记录这些功勋,希望记载下这时代的太平之功。
去完善
释义
1. 毂:这里指中央,四方的中心。毂本指车轮的中心部分。
2. 选才雄:选拔有才能的人。
3. 分符:古时分封诸侯或任命官员把符节剖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4. 寄总戎:指派遣将官镇守一方。
5. 铙箫:铙与箫皆为古代打击乐器,此处形容军乐之声。
6. 旌节:古代使者所持的符节,代表君主的身份,这里借指军事指挥权。
7. 黄道:古人认为太阳绕地球运行的轨道称为黄道,在此喻指朝廷。
8. 绛宫:红色的宫殿,这里用来比喻朝廷。
9. 营开知偃月:军营布阵,如半月形状。偃月,即半月。
10. 阵转识偏风:阵型变化时,要有敏捷的应变判断。偏风,不正之风。
11. 龙跃莲花剑:形容剑法高超。莲花剑,一种名剑。
12. 乌号棘竹弓:黑漆涂饰的棘竹制造的弓箭。乌号,指黑漆。
13. 旄头天苑凿:以星象预兆战争胜负。旄头,天罡星;天苑,星名,一说为元辰星,一说为木星。
14. 毙齿地隅空:消灭敌人,攻占敌方土地。毙齿,比喻杀死敌人。地隅,角落之地,这里代指地方领土。
15. 奏凯:得胜归来的意思。
16. 飞书:快速传递书信。
17. 金石:金和石,这里指的是铸造纪念碑所用的金属和石头。
18. 太平功:歌颂和平年代的功劳。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军事征战的诗歌。在诗的开头,作者通过“□毂选才雄,分符寄总戎”两句,表达了对选拔人才以及军中统帅的重视。接下来,通过对“铙箫惊海上,旌节耀山东”的描绘,展现了军队的声势浩大和纪律严明。接下来的“百将乘黄道,三军出绛宫”则形象地描绘了将士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景象。
“营开知偃月,阵转识偏风”这两句表达了战场上的战局变化莫测,需要灵活应对。同时,“龙跃莲花剑,乌号棘竹弓”则是描写战士们手持武器,如同神兵天降般威猛。
“旄头天苑凿,毙齿地隅空”两句以天地间的景象来比喻战争的激烈程度,同时暗示了战争的残酷性。最后四句“奏凯青春外,飞书白昼中。谁当采金石,愿纪太平功。”则表达了一种期盼战争结束,期待和平的心情,同时也表现出对英勇善战的士兵们的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董副枢镇益都》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肃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中期,大约公元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在那个时候,明朝的疆域已经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但由于蒙古部落的袭扰,北方边疆地区的安全问题仍然十分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派遣官员到边疆地区进行管理和治理。
在诗人陈肃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本人可能正在北京担任朝廷官员。在这段时间里,他可能与董副枢(即诗中的董副使)有过密切交往,两人可能是朋友或者同事的关系。在得知董副枢即将被派遣到益都(今山东省潍坊市一带)负责边防事务时,陈肃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送别诗。
诗中表达了陈肃对董副枢的关切之情和对国家边疆安全的担忧。他希望董副枢能够顺利完成任务,保卫国家边疆安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明朝政府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和管理,以及诗人对国家安全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