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亭
蹑屐上高山,亭在半山侧。
猿鸟戏层台,烟霞含秀色。
复知名利心,到此堪俱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穿上鞋子登上高山,凉亭坐落在半山腰一侧。
猴子与鸟儿在层层台阶上嬉戏,云雾和彩霞中透露着美景。
再次认识到名利之心,到这里都可以得到平静。
去完善
释义
1. 蹑屐:穿鞋登山,意为攀登。
2. 半山侧:半山腰的一侧。
3. 猿鸟:猴子与鸟,比喻游人。
4. 层台:多层的楼台。
5. 名利心:追求名誉与利益的欲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山赏景的过程以及内心世界的转变。起句“蹑屐上高山”,以“蹑屐”形象地表达出登山的辛苦,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的决心和毅力。接着描述到“亭在半山侧”,通过这个半山亭的发现,为下文提供了场景铺垫。
中间两句“猿鸟戏层台,烟霞含秀色”,是对半山亭周围环境的生动描绘。“猿鸟”代表了自然的生灵,它们在山间欢快地嬉戏,展现出大自然的活力;“层台”则意味着山势的高耸,使人们更加感受到身处的海拔高度;而“烟霞含秀色”则以朦胧的意境,传达出阳光穿透云层时那一抹璀璨的光彩。
最后两句“复知名利心,到此堪俱息”,则是诗人对自己的反思与感悟。在这里,他意识到了自己原本追求的功名利益在此刻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从而生发出放下名利之心、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渴望。诗人以这种心灵上的转变作为结尾,使得全诗的思想境界得以升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半山亭位于南岳衡山脚下的一座凉亭,因明代文臣陈肃所作的同名诗而闻名。这首诗描述了南岳衡山的雄伟景色和诗人的豪情壮志。
《半山亭》创作于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明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一方面内部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另一方面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国家疆土受到威胁。在这个背景下,陈肃作为一位有抱负的文人,通过创作诗歌来表达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陈肃本人在明朝官场颇有建树,曾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然而,他在晚年因直言谏言触怒了皇帝,被贬谪至湖南衡州。在这段人生低谷期,他游览了南岳衡山,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半山亭》。在这首诗中,他借景抒怀,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此外,明朝嘉靖年间还是一个文学繁荣的时期,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如杨慎、李东阳等都在这一时期活跃。他们在文学创作上提倡复古主义,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和社会价值。陈肃作为这个时代的杰出文人,他的作品也深受这种文学思潮的影响,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去完善